明朝永乐年间,有个读书人名叫孙曰恭,人如其名,此人集温良恭俭让于一身,谦虚好学,待人诚恳,学识也高人一等。历经二十多年苦读,他由童生考中秀才,由秀才经乡试考中举人。多次落榜,又经一番努力,终于在省城会试中考中贡生。 按科举考试规则,孙曰恭以贡士身份到京城参加殿试,若照旧时连升三级的说法,这次他参加殿试,是最后一级了。 孙曰恭在殿试中成绩突出,阅卷官按“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阅卷官将三份考卷呈送皇帝,孙曰恭的卷子放在第一,初定为状元,另一位名叫邢宽的卷子放在第二,初为榜眼。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中选的考卷由皇帝过目,他认可后,用朱笔在姓名上加点才算正式通过。 这老皇帝明成祖已六十多岁了,两眼老花,他一看“孙曰恭”的名字,心里就恼火。 你猜怎的?旧时写字是竖行,从上往下写的,他两眼昏花,将“孙曰恭”中的“曰”字和“恭”字合成了一个“暴”字,这样“孙曰恭”就成了“孙暴”。 老皇帝怒道:“本朝一向施以仁政,何来孙暴政!”说罢,将这份卷子扔到一边。 明成祖接着看下一份“邢宽”的试卷,不知这皇帝老儿是眼花还是不识“邢”字,他误将“邢”字看成了“刑”,赞道:“丁朝爱民如子,慈悲为怀,刑法甚宽,这刑宽好!” 说罢,红笔一点,邢宽就当了状元。 (颜煦之)
相关链接:
现在经常说“名列三甲”,并不能指称前三名哟:“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辞源》释义:“宋史选举志一:“(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科举相仍分三甲,但第一甲仅限三人,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参见“进士””。《辞源》“进士”条中有,“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由此可见,“三甲”的人数分别是,第一甲赐进士及第,3名;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总人数远远多于3名。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其中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