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前夕,《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出版发行了,笔者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一气读完了,作为一名有过同样插队经历的知青,感同身受,倍感亲切。 我深深地被书中熟悉的上山下乡生活所吸引,动人的为民情怀所折服。从被采访者朴素的语言真实的讲述中,使我回忆起走过的难忘的知青岁月。同时,为知青中出了一位人民领袖而感到欢欣鼓舞。“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书中写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年代无法回避和逆转的社会潮流。当年每一个知青个人的具体情况虽然不同,但都有着共同或相似的际遇,上山下乡这段经历对我们那一代知青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知青大军中的一员。1969年初,他还不满16岁就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这个小山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他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 习近平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地处黄土高原,是全国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那里山大沟深,交通落后,土地贫脊,降雨很少,自然条件很差。知青插队那个年代,这里没有电,没有任何农业机械,劳动用的还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老镢头,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年,打下的粮食还填不饱肚子。与习近平在一个窑洞住了6年的北京知青雷平生说:刚下去的前一年即1968年,每个工日值是1角1分,到了1969年是1角2分,涨了1分钱。笔者插过四年队,当过知青点点长,当时插队的农村每个工日值也是1角几分,插队第一年踏踏实实干了一年,年终生产队决算分红只分了20元钱,是全知青点最高的。 正像书中的插过队的知青、现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述说的那样:当年我们到农村插队当农民,谁也不知道要在农村待多久,除了有些知青表示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外,绝大部分知青在心底里并不情愿在农村干一辈子。对我们插队知青来说,最困惑难过的莫过于,一起插队的同学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或招干,或上学,自己却仍然留在农村,昔日热闹的知青宿舍变成了冰房冷灶。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是执着地一如既往地申请入党,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 习近平回顾插队经历时说过:“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到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插队知青与兵团、农场、林场知青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一下去就直接到了各村、各个生产队,同土地结合在一起,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这使知青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中国最底层最真实的一面。7年知青生活,是习近平读懂人生、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这些书上,虽然没有字,却比有字的书要深刻得多,对人的教育作用要大得多,从中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习近平曾经说过,陕北7年生活最大的收获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 与习近平同住一窑洞的知青戴明说:他(近平)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7年,给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认识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他通过劳动,理解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状况。那时,农民的希望和诉求,就是吃饱肚子。而农民生活的困苦,我们在北京城里几乎想象不到。如果没有插队这段经历,我们很难看到农村的真实情况,很难认识到农民的生活现实。我在梁家河插队一年半的时间,而近平待了7年时间。农村生产队的这段生活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对近平的影响更是可想而知了……近平在梁家河任村支书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村里人不仅能吃饱穿暧,还可以用沼气做饭和照明,有灌溉井,有铁器社,有缝纫社,有代销店,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乞讨的贫困村庄,在近平一年多的带领下,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所以,近平要离开梁家河返回北京的时候,村里人依依不舍,全村出动送他。在梁家河那段艰苦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我和近平都从头到尾地读过这本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从实践的层面说,习近平在梁家河学到了很多,之后他又返回北京到清华大学深造,毕业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基层,从县到市到地区到中央,几十年这样脚踏实地干下去,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基层群众想什么,渴望什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每一个层次碰到什么问题,需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来改变现状......这些工作内容比他当初在梁家河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得多,但是相同的,那就是: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什么,干部就要带着大家怎么办。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 习近平后来回忆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我们插队那时候,也是书籍大交流。我是北京八一学校的,同去的还有清华附中、五十七中的,这些学校的学生有点家学渊源。我们都是背着书下乡,相互之间交换着看。那个环境下,就是有这样一个爱读书的小气候。那时,我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发现很多好书,像《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古时候的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个时候读过的东西。 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装满了两箱子的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读的书有政治、历史,有文学、军事,他还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典古籍。政治能帮助他明确政治方向,哲学能帮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质、问题、重点,历史能使他看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文学能丰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缤纷的人生。他读书注重分析对比,力求知其所以然。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具有哲学的眼光、底蕴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之所以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就与他注重学习、读书有关,与他“厚积薄发”的积累有关。而这,对他今日治国理政,尤为重要……担当大任,不仅需要劳其筋骨,还要博览群书,掌握认识世界的方法。 习近平从最基层的村支书干起,从为人民办好事情的具体实践做起,不断扩大实践范围,不断深化层次,不断在实践中夯实自信心,并把这种自信心提升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可以说,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