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腊子口的女红军刘桂英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6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刘桂英,四川阆中县人,12岁即参加红军。1936年夏天,红四方面军长征北上时,她在第九军宣传队当宣传员。长征途中,因腿部受伤掉队,流落腊子口。她的负伤并非是中了枪弹,而是被狗咬了——迭部山区的藏獒,十分凶猛,可与野狼熊豹匹敌,何况她一个弱小女子?
  走出草地后,刘桂英随军进入迭部境内的达拉沟,从一座寺庙附近路过时,领导叫她顺便贴上两幅标语,她提着松胶桶直奔寺庙而去。就在这时,猛不防从寺庙里窜出一条长毛大黑狗“呜”地一声吼叫,将她扑倒在地,死死咬住一条腿不肯松口。“打狗!快打狗呀!”当红军姐妹呐喊着赶到跟前,那黑毛大狗已逃之夭夭,躲进寺庙里去了。而她,小腿上已被咬开巴掌大的一块皮肉,血淋淋的,姐妹们急忙为她进行消毒、止血、包扎。这次负伤,竟成为她人生征途的一个路障。
  第二天,她的小腿就肿胀起来,像个胖葫芦似的,连绑腿都不能打了。她只好拄着一根木棍,继续行军,追赶队伍。一路上,她拖着一条被狗咬伤的腿,一步一跛地向前走去,从达拉沟经白龙江沿岸到腊子口,总长也不过200多里路程,山路、狭谷、栈道尽管崎岖难走,但只要拥有一双好腿脚,三四天即可顺利走过。然而,她整整奔走了十多天,还是没有走出最后一道要隘——腊子口。当她走进腊子沟时,身边已没有一个伴儿,就她孤单单一人。疲惫、伤痛、饥饿,折磨得她挪不动步子,浑身疲弱无力。到了康多附近,她发现小河边有一座水磨房,里面悄无声息。饥肠辘辘的她便一头扑了进去,趴在磨盘上抓舔起来。吃了几口麸皮生食,便又走了出来。不远处有一池泉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团团油汪汪的酥油糌粑,泉水里面数都数不清的鱼儿,簇拥着浮上水面,摇头摆尾,聚而食之。她看了十分眼馋,急忙伸手捞起几块糌粑,吞进嘴里吃了起来。可她又贪心不足,伸手抓了一条2斤重的大鱼,心想架起火烤上一会,就能够美餐一顿。
  谁知她刚把鱼儿抓到手,猛不防从后伸出一双手臂,如同老鹰叼小鸡似的,将那鱼儿抢夺而去,又“噗通”一声将鱼儿扔进了水里。她吃惊地扭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藏族阿妈,满脸怒容地注视着她,她顿时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阿妈怒目相视了一会,转手就将鱼儿投入泉中放生。随即扑伏在地,跪在泉边磕了几个头,嘴里念念有词地祈祷着。事后刘桂英才晓得,当地藏族百姓把鱼视为“神龙”,只能喂养,不可捕食,谁若杀生吃鱼,死后就不得转世。阿妈见她小小年纪,可怜而又可爱,模样儿长得也很俊秀,就在天黑以后将她悄悄领回家去。
  这是一户半农半牧的藏族人家,阿妈四十七八岁,名叫居茨,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说来也很有趣,阿妈居茨当时并没有看出刘桂英是个女兵,竟把她当成个少年郎。可不是嘛,刘桂英在长征路上,就把一头乌黑秀发剪得短短的,戴着一顶八角军帽,连耳朵都遮得严严的,身上那一件灰布军装,前襟儿吊在膝盖上,打眼一看,谁晓得她是女扮男装?当她被领到家时,阿妈就对着两个女儿呵呵笑道:“阿妈今个有福气,半路上拣了个小女婿,你们姐妹二人谁乐意就跟他过活,嘻嘻。”两个女儿听了,都不由把脸一捂,咯咯吃吃地笑。刘桂英因为听不懂藏语,自然不解其中的缘故,只是有点莫名其妙。
  过了两天,两个女儿都跟阿妈悄声嘀咕起来,阿妈这才恍然大悟,“高兴了半天,才知道是个汉家女娃?也好,领进家门的女红军,就是我家的人!”每到吃饭时,阿妈一再叮咛:“吃,饱饱地吃!你们红军好是好,就是太穷苦,一路上没吃的,你要牢牢记住,从今往后再不要偷吃鱼食,更不敢抓鱼吃,鱼是神龙,吃了遭罪呢。”
  在阿妈居茨的关照下,刘桂英的伤口逐渐好了,极其瘦弱的女儿身也强壮得多了。她把阿妈认作养母,与两个跟她年岁相差不多的女儿以姐妹相称,亲如家人。刘桂英动了寻找红军的念头,她对阿妈说:“我是红军的人,我要去追赶队伍,寻找红军哩。”阿妈却不以为然地笑笑,说红军大队人马过去个把月了,你人生地不熟到哪去找?人走腊子口,像过老虎口,万一碰到个强人,就很难逃命,那地方就是个“铁匣子”,你孤单单一个女孩子,进得来也出不去,总而言之,阿妈居茨咋说也不肯让她独自去找红军。
  为了寻找红军,刘桂英还曾闹过两次笑话。头一次,她不辞而别,夜晚偷偷摸摸溜出家门,谁知还没有走出村子,忽然听到一阵狗叫,她又急急忙忙跑了回来。第二次,是在外出放牛的时候,她跟两个藏族姐妹事先串通好了,独自朝着腊子口方向走去。这一回,她多了个心眼,随身带着一根尺把长的四棱铁尺打狗捧,并学会了使用操作,以防被狗咬着。谁知她走出不到两三里地,就有一条黄褐色的“大狗”,蹲在河边拦住去路。她老远就操起了打狗棒,一手紧紧抓住皮绳,一手不停地从头顶向四周抡动大声呼喊:“狗,打狗呀!”可那不知好歹的“狗”,却一动不动地蹲着,也不出声吼叫。好不危险哟,她居然把野狼误认为“狗”,幸好遇到一位猎人及时相救,她才得以脱身,便又跟着两个姐妹转回家来。先后两次出走,都是刚一动身起步,就被狗和狼截住了寻找红军的去路,她因此悔恨终生。
  从此之后,刘桂英才收下心来,老实待在阿妈家里过日子。第二年冬天,阿妈将她嫁给康多的一户藏族人家,16岁即为人妇。丈夫比她年长十多岁,家里穷,苦日子全靠她操劳维持。如此这般,苦熬苦累了十六七年。三十多岁时,丈夫因病死去,她从康多来到洛大,跟一个四川老乡结为夫妻。此人名叫曾继武,比她长四岁,当时在洛大做点小本生意。这时,迭部已解放好几年了,当地还有解放军驻扎,夫妻俩既务农又做生意,日子过得也挺舒心。刘桂英说她这一辈子生养过12个孩子,最后只成活4个,好不容易哩。
  “我参加红军以后,小小年纪,三过草地,一次都没有掉队,想不到会在腊子口掉下队来。从腊子口到县城,步行也不过两三天路程,可那会儿就是走不出去,一连几次都没有过腊子口。我听张忠司令员说,我们红九军出了腊子口,还包围攻打过县城,红军在县城外驻扎了50多天……唉!都怪我错过了追赶红军的好机会哟!”说到伤心处,刘桂英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她接着又讲了这样一件心事:
  “四清”社教那年,她曾以自己的身世经历,在洛大小学作忆苦思甜报告,老师们都感动得哭了。有位汉族老师叹息着给她讲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把她比作一条鲤鱼,说她两次出走寻找红军,都因为没有跳过“龙门”,而没有变成“龙”,最终只能是条鱼。那老师还说:“你要跟上红军过了腊子口,现在就幸运多了,说不定也坐上了小汽车,屁股底下冒烟呢!”听了这话,刘桂英心里也很愧疚,似乎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1965年6月,在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前夕,甘肃省军区司令员张忠少将率领部队来到腊子口野营拉练时,曾亲自看望过女红军刘桂英,并对她表示慰问。张忠将军本是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在红九军当过副营长,相见时两人在一起唠了大半天。张忠在听了鲤鱼跳龙门的说法之后,摇头道:“那老师也是东拉西扯,胡乱弹琴。想当初,你若是不被狗咬,不会掉队,肯定也跟着红九军过了黄河……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受失败的情景,特别是妇女团1000多名女红军,她们所遭受的苦难更加惨重,那种血淋淋的场面……唉!我都没法说呀!”张司令员接着说:“要叫我说,你当年就是跟上红九军出了腊子口,肯定也要经历河西那一场场战斗,说不定早就变成烈士了,哪还能活到现在,看到革命胜利?”
(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