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琳喜 改革路行四十载,困难与机遇共存,挑战和希望并举。勤劳的甘南人民,同心同德,利用机遇,挑战困难,收获了前人的梦想,谱写着自己光荣创业的乐章。 四十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发展、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中央、省上的一系列援藏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甘南州州情的发展之路。圆满完成了“六五”至“十二五”计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开启了良好局面。这四十年,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17年,全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6亿元,是1978年1.09亿元的125.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达到23012元,是1978年343.85元的66.9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98元,是1978年67元的104.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5亿元,是1978年0.12亿元的1779倍。尤其2007年来,国家加大对藏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平均每年投资接近8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27.83亿元。 抽象的数字展示着我州经济的增长,财政实力的雄厚,百姓生活的改善,综合实力的增强;诉说着一届届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人民富民强州,振兴甘南的改革开放历程。 农业基础建设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农牧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推广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等农牧业适用新技术。2007年来,农业基础建设投资达到42.63亿元。大力实施了“一特四化”、退牧还草、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游牧民定居、异地重建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建设、农牧村及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蔬菜日光节能温棚建设、“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防洪工程等建设项目。
产业投资发展迅猛 逐渐形成了具有甘南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建州初期,甘南工业基本处于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从财力和政策方面给予帮助和倾斜,鼓励地方积极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发展民族经济,使甘南工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特别是三十年来,全州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优势,兴建了大批已具规模的产业项目,形成了以安多集团、华羚集团为代表的特色加工产业、以甘南州高原生物公司、玛曲县天马生态公司等为龙头的深加工产业,以甘南佛阁藏药公司、甘南藏药制药公司、玛曲首曲药源公司等为龙头的中藏医药产业等,形成了多门类、多成分的民族产业体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产业富州”战略,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2007年来,产业投资达25.45亿元,实施了农牧业产业化、肉类及乳制品加工、藏中药材加工、民族用品加工、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建设等35个产业项目,有力促进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文化旅游业已成为我州农牧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和转移农牧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州产业化发展。
交通运输建设空前高涨 要致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支持修路架桥,我州公路逐步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劣到优,彻底改变了以前简易公路晴通雨阻的出行现状。尤其是2007年来,交通运输投资达到93.25亿元,临合、合郎、岷合、尕玛、合冶等二级公路建设从根本上改良了我州交通状况。临合高速公路的投入运营,结束了甘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随着一大批重点工程和公路等级、路面等级改造工程的建设完成,全州公路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道213线贯穿境内,并以岷合等六条省道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脉,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网络。
社会事业成就斐然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州教育、旅游、文化和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尤其2007年来,社会事业投资达34.77亿元。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舟曲县瓜咱坝综合教育园区、大峪沟旅游开发、临潭县冶力关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村开发项目、临潭县冶力关温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夏河县土门关至桑科沿途景点旅游配套设施、甘南州大剧院、夏河县文化广场及民俗文化展览馆建设项目、临潭县冶力关体育中心建设项目、甘南州文化演艺中心、甘南州藏医院制剂楼、舟曲藏医院综合楼等一批教育、旅游、文化和卫生设施项目相继建设,基本形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