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聆听体育记忆 共筑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州体育事业发展回眸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7月1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在州委


  中国·甘南首届全国山地穿越挑战赛”;
  “中国·甘南全国露营大赛”;
  “‘中国杯’拉丁舞·标准舞世界公开赛”;
  “最美高原赛道”;
  “中国·拔河之乡、赛马之乡”……一项项体育殊荣,一场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正在甘南大草原上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改革开放40年,甘南的发展有目共睹。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甘南体育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在增强人民体质,激发爱国热情,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谱写了崭新的篇章。

  记者 马淑芳

  体育惠民是当下的热点话题,纵观历史,体育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体育事业、产业便欣欣向荣。40年来,我州体育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对甘南的各项事业都注入了新的活力,甘南体育事业也有了新的起色和发展。
屡创佳绩 民族竞技体育上新台阶
  自甘南州业余体校恢复以来至2017年,先后设置了举重、柔道、摔跤、无线电测向、足球、篮球、田径、自行车、射击等项目的集训。
  1988年代表国家少年田径队的吴建文参加了中日对抗赛,荣获两枚金牌。他也由此成为我州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运动员。
  1982年至2003年甘南州代表甘肃省参加了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了精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赞誉。
  1985年7月,甘南藏族自治州承办了甘肃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5年至2014年全省一至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甘南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州体育局主办或委托举办了6届全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使全州范围内形成了月月有活动,长年有比赛的体育活动局面。
  40年来,在全国和全省的各类竞赛中获得金牌共计106枚、银牌68枚、铜牌98枚,有三人3次破全国业余体校分龄赛投掷组四项全能、全国大学生运动会400米记录。向国家男子曲棍球队输送运动员1名,向省体校输送运动员208名。1人达国际运动健将称号,4人达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7人达一级运动员称号。先后有4名教练员被国家体委授予业余体育训练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体委表彰。甘南特色传统优势3投掷项目稳坐甘肃省标枪冠军近15年。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体育成果,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全省体育界和广大观众所瞩目,更是把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体育不断推上了新的台阶。
顺应民意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甘南州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农牧民对体育文化娱乐的需求愈加迫切。各级党委、政府和体育部门顺应民意,大力支持和开展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1990年全州农牧区举办各种体育比赛活动53次,参加运动员14378人次,观众25000人次,
  1991年全州共举办各级农牧民体育比赛、表演活动287次,参加运动员72100人次,观众达到21万人次。
  1992年,全州共组织举办县、乡、村农牧民体育比赛活动298次,参加比赛人数达到51200人次。2001年,当北京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遍甘南草原时,全州各级体育部门以不同形式进行庆贺,群众上街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农村、牧区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突出甘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农民体育活动项目在全省、全国发挥优势和特色。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开展赛马、射箭、响箭、绳索套马、临潭“万人拔河”、锅庄舞健身舞等活动,并且对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制定了竞赛规划,形成了最高纪录,使赛马、大象拔河、乘马拣哈达等成为全省、全国大赛的比赛项目,在参加历届全省比赛中表现突出,成绩名列前茅,对甘南州农牧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