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舟曲创新落实“一户一策”有实招
“七结合”走出精准脱贫新模式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7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何龙 李建舟


  编者按: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难也在精准。千家万家,家家不同,对贫困户而言更是如此。“一户一策”脱贫措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将精准扶贫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将各项帮扶政策真正与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应,与可行的帮扶措施对接。舟曲立足实际,结合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劳务培训、“三变”改革,将“一户一策”落到了实处,走出了精准脱贫的舟曲模式,具有学习借鉴之处。
  记者 何龙 李建舟

  素有“藏乡小江南”之称的舟曲县,是州际边界县、高山峡谷区农业县、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县里的同志告诉记者,舟曲之所以贫困,“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等是致贫的重要客观原因。全县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总人口14.28万人,人均耕地不足1.2亩。
  同时,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路子、缺主导产业等问题凸显,务工门路少了,许多家庭徘徊在贫困边缘。加上自然灾害及抗“病”经济支付力弱,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少数贫困群众的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没有引进企业和项目、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步伐。
  今年以来,舟曲县为了把短期帮扶变成一项长效机制,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一户一策”制度,创新融合了“一户一策”结合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劳务经济、“三变”的“七结合”,走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模式。
  在帮扶主体上,从单一的干部结对延伸到社会富裕群体,形成全社会帮扶合力;在帮扶对象上,从低保户延伸到困难党员,实行动态管理,真正实现扶贫帮困全覆盖;在帮扶内容上,从个人的具体的帮扶行为延伸到党委政府宏观的帮扶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的生活保障问题。
“一户一策”+产业培育:花开幸福来
  一座座高效农业大棚,一片片成规模的种植示范区、一个个畜牧养殖产业区。农业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农业合作社、品牌农产品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舟曲依托“一户一策”+产业培育,现代农牧业发展如潮涌动、涛声震天。
  近年来,舟曲县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特色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确定2017年为全县富民产业扶持发展年。着力培育壮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省上评审通过的舟曲从岭藏鸡、中华蜂、中藏药材、核桃、桑蚕等5个富民产业规划落地实施。
  舟曲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支持发展产业和就业项目,落实扶贫措施,提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人口,重点支持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带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舟曲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适合多种中藏药材生长,其中党参、黄芪、柴胡、黄芩、半夏等十余种药材较为常见。中藏药材已成为该县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种植中藏药材11万亩(其中留床5.7万亩),对药农进行了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300人次。
  特色种植按照《舟曲县青稞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已完成春性青稞基地3000亩,2017年继续在巴藏、坪定、果耶、武坪、博峪等10个乡镇建设冬性青稞基地7000亩,建设冬性青稞良种繁育田3000亩。
  近几年来,土鸡在市场上大受欢迎。随着“舟曲从岭藏鸡”顺利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舟曲从岭藏鸡养殖蓬勃发展,全县共孵化从岭藏鸡6.1万只。
  还记得儿时记忆中甜而不腻的土蜂蜜吗?舟曲县大力扶持舟曲“中华蜂”养殖产业,各乡镇都成立了各自的专业合作社,建立了1-3个集养殖观摩培训、示范引领为一体的标准化中华蜂养殖示范点(专业村),根据养殖规模,50—100箱示范点带动4户以上贫困户,100箱以上的示范点带动20户以上贫困户,示范点通过为每户带动贫困户发放、代养2箱以上种蜂。仅今年,中华蜂养殖达到了2.8万箱。
  “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舟曲土猪历来供不应求,品质名扬陇上。近年来舟曲县在土猪散养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力扶持仔猪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散养户。依托绿脉等电商龙头企业,对接产销,发展订单养殖。今年全县养殖特色土猪3.73万头,其中贫困户养殖6690头。
  舟曲县全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扶持引领,充分调动广大农户(贫困户)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的积极性。
  羊肚菌研究实验室、菌种培育中心建成投用,天河1号、天河2号羊肚菌实现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推广种植336亩。
  坚持转行不转产,引导群众加快废旧蔬菜大棚的提升改造,将闲置大棚由蔬菜种植转行为羊肚菌种植,目前落实种植羊肚菌地块面积783.1亩。经济林果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各乡镇积极探索,精心培育,经济林果成效显著。
  今年新增经济林果7.39万亩,全县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22.93万亩。
  葡萄产业、桑蚕基地、大樱桃种植、优质核桃……勤劳的舟曲人在“花开舟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产业收入经济花”。
“一户一策”+乡村旅游:让美丽战胜贫困
  藏歌飞扬,美酒飘香。舟曲以“花开舟曲”为引领,围绕“花开十朵、争奇斗艳”总体目标,乡村旅游沐浴国家精准脱贫的春风,搭乘旅游扶贫的快车,已成为舟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发展新热点,也成为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轻骑兵”。
  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依托各村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民居艺术、民族文化等本土特色资源,精心打造以楹联文化、国学文化、石头文化、田园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
  “花开舟曲”工程,凝聚了向心力、激发了创造力、增强了战斗力、扩大了影响力,成为“实现绿色崛起、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文明和谐、圆梦全面小康”的行动引领。在翠峰山景区种植各类花卉290余亩,武坪景区种植花卉200余亩,举办了“花开舟曲?相约翠峰山赏花节”等活动,在“一江两河”流域打造了2.5万亩油菜花观赏带,以万紫千红的花海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舟曲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引入旅游项目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成功打造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土桥子村、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各皂坝村、大山深处的“国学村”岭坝村等为典型代表的旅游专业村,实现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精品旅游村寨,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
  全县建成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打造旅游专业村10个,扶持发展农(林、藏)家乐223户,1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快建设,立节桃树坝、大川两河口、曲告纳丁字河口、峰迭狼岔坝4个生态旅游小集镇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发放产业贴息贷款450万元,对今年新增的83户农家乐进行了贷款扶持。
  据统计,2017年,全年旅游人数达61.15万人次,同比增长5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56.5%。
“一户一策”+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山路蜿蜒,一座座美丽的校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读书声、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在舟曲,最美的地方是学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自然条件差,以及城镇发展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重重阻力下,舟曲县积极作为,按照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就业、特色教育抓融合、统筹城乡教育水平的工作思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贫困。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舟曲县把教育脱贫作为头号工程,瞄准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失学这一靶心任务,从“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入手,构建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的精准扶贫模式,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实施精准资助。按每年1000元的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按每年5000元的标准为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书本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现全覆盖。舟曲振兴教育促进会累计募捐1077.61万元,发放奖学金、助学金441.5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2322人次。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