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七结合”走出精准脱贫新模式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7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开展精准关爱。全县教师与所有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活动,实行“一生一册、一生一案”,从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度关怀。同时,继续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为残疾儿童完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教育保障。
  2016年以来资助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学生(高中生、省内高职院校)4181人、落实补助金539.38万元,为1812名省内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发放贷款1048.32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助学贷款应贷尽贷。振兴教育促进会先后筹资880余万元,发放奖学金、助学金370.7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1957人,社会助学氛围浓厚。
  家住舟曲县城关镇寨子村的杨明辉告诉记者,2015年他考入宁夏大学,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打工,妹妹还在上高中,家里哪有钱上大学啊!正当他绝望时,舟曲县振兴教育促进会资助他3000元,并表示每年资助他3000元,直到他大学毕业,使他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
  这样的故事在舟曲还有很多。对贫困学生实行关爱帮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在舟曲已成常态。
“一户一策”+健康扶贫:
先治病根 再拔穷根

  日前,记者在“藏乡小江南”舟曲县采访时发现,该县在健康扶贫这场新“战役”中,弘扬长征精神,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保基本、救大病、管慢病”三个方面同时发力,确保了贫困户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
  “有了‘私人医生’,小病小痛也有人管了。”一句话说出了老百姓心里的大实话。
  舟曲县在梳理脱贫档案时发现,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成为群众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为帮助贫困户除掉病根,筑牢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民生底线,该县建立贫困对象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台账,确保每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名医生对口服务,为每位贫困对象列出服务清单、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重点疾病筛查、健康体检、医疗随访、慢性病患者管理和优先服务,进行销号管理,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生病住院连‘门槛费’都免了,医生签约让我们也有了‘私人医生’,这下放心多了。”城关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成海激动地说,自己常年患病住院,费用的报销医院全部帮忙办理,住院基本不花钱。
  ——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至3000元,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达70%以上,以人均1000元的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送健康”体检。
  ——组建由400余名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26支,已签约服务城乡居民近3万人,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达100%。全县近14万干部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600元,参合率达99.02%。
  ——率先在全州实现了先住院、后付费的诊疗程序和“一卡通”限时结报模式,率先在全州建成了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和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标准化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1.3%。
  ——天津市眼科医院对口帮扶舟曲县技术协作医院、兰大二院舟曲分院挂牌成立。
  2017年全县参合人数114286人,参合率99.02%,其中:建档立卡户3992户13615人,参合率100%。
“一户一策”+金融扶贫:
“金融活水”浇开“扶贫之花”

  如何做好“金融扶贫”这篇大文章,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舟曲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精准扶贫绝非一幕“独角戏”,面对全县贫困村差异化、多样化等现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唯有发挥合力、优势互补,才能唱好脱贫攻坚的大合唱,才能打好精准扶贫的整体战。尤其是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甘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近年来,舟曲县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巧施旅游脱贫增收、产业扶贫富农家、易地搬迁拔穷根等“妙方”,探索出一条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俗话说,“有什么病,开什么方”。做好扶贫工作,也是同样道理。只有找准“穷根”,开对“药方”,才能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迈上致富的道路。
  为了激活农牧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促进全县金融业发展,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舟曲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组建担保公司和担保调查团队,先后注入担保资金6300万元,担保基金按8倍进行放大担保,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有效降低了贫困农民贷款准入门槛,使大多数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农民能够得到商业银行贷款支持。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舟曲县农牧产业扶持发展贴息贷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金融扶贫阶段性目标,明确了金融扶贫的重点领域、主要产业和保障措施。
  多年的扶贫实践,让舟曲人明白,扶贫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截至目前,累计争取支农再贷款16.76亿元,累计发放双联贷款5937户、4.76亿元,投放贷款总量名列全省第四、全州第一。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046户2.52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23亿元、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2841.52万元、妇女小额信用担保贷款590万元。
  这些贷款的落实,扶持了一批有产业、有发展意愿,但资金匮乏的种植养殖大户、多种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和部分贫困群众,有效缓解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撑。
  过去,“输血式”扶贫虽能解决一些贫困户眼前的生产生活困难,但容易让被扶贫对象产生“等靠要”依赖心理,从长远角度看,“输血式”扶贫也无益于本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舟曲县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政府“一头热”和“撒胡椒面”的扶贫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活了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
“一户一策”+劳务培训:
项目跟着群众意愿走

  群众种什么,政府就扶什么,以前要我种,变成我要种;群众想掌握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以前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劳务经济是舟曲五大扶贫产业之一,扶贫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舟曲县委副书记、县长郭子文告诉记者,去年共投入资金285万,培训劳务人员585人,全部进行了技能鉴定考试,通过推荐就业、跟踪回访,目前就业率已达60%。
  群众最渴望掌握哪种就业技能?最希望学到什么技术?从2015年至今,舟曲县相关部门每年都对从业人员、贫困农民进行电话及问卷调查,为他们“量身选定”培训项目。
  “菜单式”培训累计培训近10余万人次。凭借在培训班上学到的中式烹调技艺,返乡创业的尹保平在县城客运站附近开了一家快餐店,生意红火,跟着他务工的3名职工,每个月都有2000元以上收入。
  培训内容贴近市场、培训地点贴近基层、培训时间贴近农村时令——这是舟曲县精准培训的一大创新举措。
  根据这一原则,60%以上的就业技能培训班开到乡村;为了不误农村“双抢”,培训班尽量错过农忙时期;理论及实际操作授课大都通过夜校进行,调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目前,舟曲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务工工种涉及电子电工、厨师、家政、建筑、保安、驾驶员、餐饮服务等多个行业。凭借外出务工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部分务工者返乡后,积极在建材、养殖、运输、餐饮等行业自主创业,带动一大批本地农民脱贫致富。
  仅2017年至2018年6月,共完成各类短期培训4005人,其中就业技能培训2405人,示范性培训12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示范培训工程职业技能培训100人,东西部协作劳动力培训300人,培训时长为10天,工种侧重农村产业发展,根据各村实际情况,主要包括种植类、养殖类、建筑类、服务类等四大类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示范型培训的学员均办理了《培训合格证》,保证已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动力持证率达到100%。
“一户一策”+“三变”:
一样的山水,不一样的生活

  农民仍在自家的土地上劳动,却不但能挣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还能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发展农家乐或集体分红等多重增收……舟曲县实施“一户一策”结合“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一样的山水中,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绘就了脱贫攻坚的美丽画卷。
  2018年是舟曲县富民产业培育提升年。舟曲以从岭藏鸡、中华蜂、中藏药材、核桃、桑蚕等5个富民产业规划为引领,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农牧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产业扶贫和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目标。
  如何让“一潭死水”变为“活水”?舟曲县瞄准短板、对症下药,科学融合生产要素、创新整合机制,把农村土地、林地、房屋、人力等重新整合、科学优化,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在征得群众支持同意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牵头与生产要素使用者签订协议,统筹规划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流转开发、集约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增收。
  目前,舟曲县结合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退出,已确定了州、县两级示范点,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通过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破解难题和积累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为在舟曲县全面推开“一户一策”结合“三变”改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舟曲县通过“一户一策”+的“七结合”模式,让昔日的山乡焕发出无限生机,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