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精准扶贫甘南调研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7月1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网站 手机报 用理想 情怀


  刘娟平

  “雪山、草原,沧桑而纯朴的人民在甘南等你”,这是我写在暑期调研招募微信推送文末的一行小字,我自信这句话能够打动那些对藏区怀有向往的人。我是甘南人,是本地少数能够上完大学又继续读研究生的幸运儿。像所有原生家庭贫困而急于反哺的寒门学子一样,故乡的困顿促使我总想为她做点什么,所以有了这次调研。而“精准扶贫”于时于地都是再合适不过的选题。申请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启航”计划的立项之后,我在北京燥热的夏夜敲下本文开头的那一句话。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有14人报名参加,初步遴选后有12人加入了调研团队,其中又有三人没能成行,最终他们组成了一支9人团队,涵盖了8个专业,4个院校和4个省份,视角、观念甚至偏见的碰撞、交融对调研和队员都有益处。出发时间定在了6月30号,16个小时的硬卧和沿途风景的变换都有不同的意味。
  在新疆挂过职,去过西藏,曾点是团队中名副其实的“老大哥”。打动他的除了甘南的人情风物外,还有细致的调研规划。“觉得比较靠谱。”他说。他向来是擅长时间管理的人,16个小时的车程里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召开一次党组织生活会。他被推选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暑期实践赴甘南支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他三番五次地给队员打预防针:摆正心态,注意方式方法。如何顺利完成调研是他和团队的首要考虑。恰逢党的97岁生日,曾点带领临时党支部的成员向党献上祝福,“不忘初心,祝伟大的党97岁生日快乐”的祝词,随着雄鹰飞向远方。
  7月1号早上六点半,王鹏早早起来,草草洗漱完,提上昨晚新打印的调研材料,从兰州大学赶往兰州火车站,等待一个故人和一支团队。他频频向熙攘的人群中张望,而他要接的人却从后面重重拍了他一下。他和我是本科同学,短暂的相互寒暄后,他为队员们在马踏飞燕铜像前拍下了合影。他对于调研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调研再熟悉不过。他是兰大民族学的硕士,去甘南调研的问卷由他拟定。他带领队员吃完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后,一起出发去汽车南站,南站有去合作市的大巴,另一名成员也在等他们。
  “阿克(叔叔),麻烦了。”冯旺雄对前来接站的李主任致谢。他是藏族,对甘南有天然的亲近,加之幽默健谈,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采访的任务。7月2日早九点,他和其他队员去参加与甘南州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座谈会。白主任对甘南“精准扶贫”工作的历程、现状和成效的详细介绍以及对问题的深刻思考,都让冯旺雄对这位在扶贫一线奋战近三十年的中年男人萌生敬意。“甘南的扶贫工作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扶贫,更需要思想观念上的扶贫”这句话使他深以为然,而下午对卡四河村的调研也是对此话的绝佳印证。
  出合作市向南20余公里,沿路都是草原,茜色的藏家小楼是巨幅绿毯上精致而不失大气的点缀。看着卧在草丛中的小牛犊,陈菁菁感觉到了安详自足,将镜头对准它们,记录下了自然和其造物相互依偎的温情一刻。卡四河村早在2015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走访的两户人家也都认为自家最大的困难在于修新房子,因为当地是生态保护区,宅基地很难审批。村子里有一个酸奶加工合作社,去年下半年新建,14户村民入股,去年年底就实现了每户五千元的分红。酸奶的原料是村里牧民自产的犏雌牛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都极高,在合作市也有门店销售,但销路却有限。陈菁菁听完产业带头人的介绍后,提出可以通过村里的电商服务点在网上销售,并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
  甘南早晨的清冷,驱走了肖丽萍的倦意。7月3日早九点,她随队从合作出发赴夏河调研。高原上的降水比想象中更充沛,而夏河团委的热情接待让温暖从手心传遍了全身。我们首先与夏河扶贫办进行了座谈,扶贫办王主任介绍了夏河县以特色产业为主的精准扶贫工作,根据区位禀赋将夏河县划分为四个片区,培育特色养殖、旅游等产业,吸收以贫困人口为主的本地未就业人口,并推广“三变”模式,以集体经济分红的形式使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肖丽萍被这样一句话触动了:“我们甘南留不住人才,但我们想方设法留住他们的智慧”。下午,我们在雨中走访了桑科乡的牧民聚居点,温馨雅致的村落即便在冷雨中也让我们留恋忘返。达麦乡当应道村让肖丽萍印象深刻,不仅是因为藏式风格民宿的精雕细刻,还因为这个仅有50户的村子里居然有30余户都办起了藏家乐,更遑论黝黑魁梧的村长的开阔眼界和先进的产业发展理念。在唐尕昂乡让吾道村的药材种植基地,更让她切实感受到攒劲(甘南方言,意为能干)的带头人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基地种植药材300多亩,包含了当归、党参等中藏医用药材,2017年年底实现了每户5000元的纯收入,提高了153户农、牧民的收入。这一切都是在乡党委、村党支部的有力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出来的。
  7月4日,队员们来到了迭部县。像一座滨海小城,这是刘玉洁对迭部的第一印象。植被覆盖率88%,森林覆盖率66%,迭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迭部团委李博书记负责接待调研团队,他首先把队员们带到纳加石门原生态大酒店。酒店属于纳加村的集体经济产业,40多户村民通过劳动力折算以及资金等形式入股,除每年获得分红外,酒店还通过提供就业、电商销售手工艺品等方式为村民创收。刘玉洁在纳日观景台上俯瞰扎尕那时,美不胜收的除了山林还有掩映其中的村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在她心里顿时具体起来。次日早上九点,扶贫办王主任为队员们介绍了迭部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他着重强调:扶贫应同扶志和扶智结合起来,“思想观念的脱贫是基础性的脱贫”。
  7月6日,李冲随队来到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有“藏乡江南”之称的舟曲县,海拔的降低充分体现在温度的升高上,这座小城不同于她姊妹县市的凉爽,有几分燥热。三个小时的车程使我们有些疲倦,但稍事休息后,我们便随舟曲团委刘书记来到舟曲县扶贫办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舟曲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劳动技能的培训是关键。在特色产业培育上,舟曲县拥有花椒、核桃、“棒棒槽”蜂蜜等一系列地标产品,舟曲县政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农民创收。次日早上,我们来到城关镇坝里村走访古法酿酒的农户。李冲应酿酒的阿姨邀请,品尝了原料、工艺乃至器具都遵从古法酿造的“桃花酒”,入口清爽顺滑,但后劲凛冽。酿酒户在甘南日报社的帮扶下,将酒远销至合作等地,在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成立了酿酒合作社并兼制作酒曲,酿酒大户一年可获得10万元左右的收入。下午,我们参观了天河菌业和绿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河菌业通过向农户提供菌种、回收菌类产品和技术培训的方式,带动全县200余户贫困户每年增收5400元;绿脉公司则通过“三变”模式,吸收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等方式入股,并扶持合作社形成辐射效应,助力舟曲县脱贫工作。
  7月7日,调研工作基本结束,兰丽芝和其他队员从舟曲出发至陇南市武都区乘坐火车返回兰州。次日下午,我们和清华校友会副秘书长王广庆学长共进午餐,并就本次调研的经历和感悟进行了交流。王广庆学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向学弟学妹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验。7月8日下午6点,她坐在从兰州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回想着一路经历的事和遇到的人,在脑海里描摹着她所看到和听到的甘南:风景、人物都和当地的空气一般纯净,领导干部和村民都那么实在能干——如何才能全面脱贫呢?火车冲出隧道的黑暗,扑面而来的光亮打断了她的思绪,她突然笑了,离抵达虽然尚有一段距离,但也不远了。

  编者按:7月1日至7月8日,由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的9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远赴甘南州,开展了以“甘南州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为主题的调研。在一周时间里,他们从北京出发,在甘南合作市、夏河县、迭部县、舟曲县印下了足迹,走访了7个村子、5家集体产业,与各级扶贫办召开了5场座谈会。通过深入考察、了解了甘南州扶贫工作的历程、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上接一版)
  2000年5月1日,《甘南报》实现了彩色印刷,出刊了第一期四色彩版。2004年1月1日起《甘南报》汉文版增版为日报,周三刊的《甘南报》发展为《甘南日报》;2007年7月8日《甘南日报?羚城周末》正式创刊发行。2007年12月28日甘南日报社实现无纸化编辑排版系统和《甘南日报》藏汉文版改版对开大报,《甘南日报》以全新的面貌走向读者。2009年4月印刷厂综合业务楼投入使用。2010年6月1日推出了《甘南手机报》业务,2011年11月2日开通运营新闻门户网站——“香巴拉在线”,2017年甘南报社融媒体发展暨“全媒在线”直播平台启动。《甘南日报》用更大的容量、篇幅和更多载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关注、报道甘南藏区社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日益提升。
  省州委、政府领导多次深入甘南日报社调研指导,关心报社发展,提出发展要求。《甘南日报》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中心工作,致力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出“以组织放心为根本,以读者满意为目标,以社会认可为方向”的办报宗旨,服务党委决策、参与百姓生活、引导舆论主流、实施舆论监督、突出地域特色,讲好甘南故事,唱响甘南声音,把报纸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报纸版面编辑水平力争全省地区级党报一流,全国藏区地方党报前列”,开设一系列专栏,充分发挥党报喉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甘南藏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从《甘南日报》的报道可见一斑:1986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甘南视察工作,并为合作民族师专和甘南报社提写校名和报名;同年4月8日,甘南乳品厂沙棘饮料注浆封盖实现自动化。1987年11月28日,我州地毯厂与北京、陕西两企业横向联合,签订合作协议;1991年,甘南牦牛绒在玛曲试产成功;1998年,甘陇两地州233公里边界线全线贯通,同年,白龙江林管局作出决定:立即停止天然林资源采伐,同时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2003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2005年8月9日,认定诞生于合作市佐盖曼玛乡的贡保东智为夏河县拉卜楞寺第六世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的转世灵童。2007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正式启动,投资44.51亿元,生态保护、游牧民定居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8月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参观学习并举行佛事活动。2011年,全州全面通过国家“两基”验收。2013年,甘南夏河机场建成运营;2014年,临合高速建成通车,同年,甘南州践行群众路线,积怨60年的尼江两村矛盾纠纷得以化解;2015年,甘南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力打造全域无垃圾示范区。同年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确定五年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2017年底,合作市成为率先脱贫县市;同年7月,甘南州获“中国牦牛乳都”称号。2017年11月,十九大闭幕之际,十九大精神学习宣讲活动在雪域高原处处开花……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甘南藏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取得发展,《甘南日报》的一篇篇报道,就是甘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声声足音。
  近年来,为更好地紧跟中心、服务群众,跟上主流媒体创新发展的脚步,按照州委要求,甘南日报社充分利用走转改的机会,广泛收集干部群众的意见,并多次组织考察小组,前往省和其它州(市)级媒体考察交流。
  今天,《甘南日报》汉文报全面改版。改版后的《甘南日报》汉文报及其副刊《羚城周末》从报头、版面设计到内容,都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和设计,力求从形式上做到清新时尚、弘扬正气又具民族地区特色的品相与风格;力求从内容上更加精益求精,践行使命担当,突出思想深度、历史的厚度,传递理想情怀的温度,多出精品、好作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对报业的新发展和新挑战,全州的宣传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求新求变,以更加贴近群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品格,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着力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把宣传政策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相结合,组成不同层次宣传团,逐乡逐村开展全覆盖式的宣讲对谈活动9200多场次,受教育人数达69万多人次。着力发挥舆论推动作用。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了“中央对外媒体藏区行”“藏区媒体甘南行”“网络媒体看甘南”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拍摄了《净土甘南》《最近的雪域高原》等纪录片、专题片和数字电影,陆续在中央和省级媒体展播。着力发挥精神激励作用。实施“文明县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最美人物”“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着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每年向乡镇村、寺院、学校免费赠送《人民日报》和《甘南日报》藏文版,建设开通了对外宣传门户网站——中国甘南网,与新华社合作完成了党政客户端建设。
  在全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甘南日报》选择改版,实现新旧媒体的深度融合,开通两微一端、APP等,启动甘南日报社融媒体发展暨“全媒在线”直播平台,实现甘南首个集纸媒、网站、手机报、新闻客户端、新媒体直播平台为一体的藏汉双语全媒体,并配备有多讯道演播直播间、藏汉语音视频编辑设备、航拍无人机等诸多新型采编设备。以更贴近心灵的方式,秉承党报引领时代、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记录、传递甘南大地新的发展历程,讲述、留住与梦想和爱有关的时代记忆。我们坚信:用理想、情怀、关怀镌刻的一切,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色。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