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民族团结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 甘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和谐相处,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共生共荣。 甘南,富有博大胸怀的高原新城,73万各族群众,用聪明才智、勤劳双手,为大美甘南建设、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记者 何龙
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契机,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以“九大工程”为载体,以“八进”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工程,培育壮大首位产业,纵深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力推动了全州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先后于2017年9月与12月分别被省上和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机制促创建 “站在新的起点上,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富有时代特色、体现藏区特征的民族工作新路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成辉在甘南州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命名授牌大会上强调。 近年来,大力实施“全覆盖”“经济提速”“文化引领”等工程。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的理念要求,甘南州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示范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据介绍,甘南州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进行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并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保护民居建筑为重点,体现农牧户大门、墙壁、道路的甘南特有风格,特别是体现特有的藏文化、红色文化、石头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等。项目建设的完成使农牧村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建筑风格更加突出,民族特色更加鲜明,文化风韵更加浓郁,有力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 甘南广大农牧村一改昔日贫困落后的面貌逐步甩掉“困难村”“问题村”“落后村”的帽子,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集体经济快速壮大,成为旅游型、生态型、文化型、和谐型的社会主义庄园式特色村寨,是甘南州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昔对比如此强烈,浓缩的是近年来甘南州的新变迁。甘南州将多姿多彩、魅力无限的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使甘南成为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让世人流连忘返、魂牵梦萦。 目前,旅游专业村126个,农牧藏家乐已发展到1112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223家。 “甘南之所以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并保持欣欣向荣之势,在于各族群众共同努力,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州民委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要努力工作,让甘南成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美好的愿景,需要有科学机制的助推。 甘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把关心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力量,健全了工作机构。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健全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族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民族事务治理格局,为各级各部门协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突出特色亮点 务实创新促创建 走进甘南州农牧村,金灿灿的油菜花,映衬着青瓦白墙的古老村落,宽敞的广场,平整的街道。 州民委干部介绍:“以前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宽,2015年示范创建以后对泥巴路进行拓宽和硬化,村里绿化好了,有了太阳能路灯,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了解,在甘南州农牧村,建房子从来不找工人,都是叫上村里人和自家亲戚来帮忙,不管你是啥民族,大家互帮互助,关系非常密切。大部分村民到城里务工赚钱回来建房子,虽然有贷款等优惠政策,但村民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生活。 这是甘南儿女团结奋进的真实写照。 目前,甘南州持续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发展之计、稳定之举、改革之策、民生之道、团结之路,在“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中书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辉煌篇章,在“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中开辟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征程。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实施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载体和农牧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围绕把广大农牧村打造成“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淳朴善良心灵美、文化和谐乡村美”的一流生态家园愿景,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推动城乡整体面貌由城市“盆景芬芳”向城乡“花开满园”转变。 继续坚持“旗帜鲜明、针锋相对、掌握主动、争取民心、强基固本”的斗争方针,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平台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三讲两维护”“十个讲清楚”宣传活动,强化正面舆论引领,广泛弘扬核心价值,“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切实把甘南藏区建设成各民族唇齿相依、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一方乐土,真正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更加紧密地抱在一起、像格桑花一样更加精彩地栖居在雪域高原上。 截至目前,全州已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机关、单位、企业、学校、乡镇、村委会、自然村、家庭等约2300个,完成《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划纲要》“十百千万”目标任务的80%左右。 培育先进典型 总结经验促创建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直是甘南州的中心工作。甘南在深入推进示范州创建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国家和省上的关心指导是动力,社会稳定是基础、推动发展是前提、改善民生是根本、各族群众是主体、干部队伍是关键、创新载体是抓手,总结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甘南经验”: ——始终坚持高位谋划、高层推动,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线,把示范州创建活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举全州之力,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切实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增进团结上,真正让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变成美好现实。 ——始终坚持将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责任,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抓好,打好维稳“组合拳”,确保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持续稳定、全面稳定,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环境卫生、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等影响民族团结的民生问题,切实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有效地争取民心、凝聚人心,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 ——始终坚持把各族群众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主体,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都是民族团结的参与者、人人都是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的浓厚社会氛围。 ——始终坚持发挥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作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优秀民族干部选拔出来、放到重要领导岗位,用畅通的干部选拔使用渠道,突出发挥好少数民族干部的独特作用,感染和影响各族人民群众,发挥了各民族干部在创建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原则,注重总结以往各类创建活动的经验,注重学习兄弟市州的经验做法,注重结合甘南实际,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筑牢“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基础,巩固提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如今,行走在甘南大地,听到的是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给予他们支持帮助的由衷赞美,看到的是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幸福生活,感受到的是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团结奋进、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