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努力让贫困退出历史舞台
我州全力以赴决战决胜“三年行动”扶贫攻坚战 记者 何龙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8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初秋时节,走进甘南州广阔的农村,全州上下脱贫攻坚战役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全州40多名“四大班子”领导分别联系以全州2014年底的18个特困片带、284个贫困村,284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全部到位,制定了精准扶贫计划18套,实现了全州18个特困片带、284个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全覆盖,形成了州、县、乡、村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精准扶贫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布局,周密而细致……
  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初的20.61万减少到去年底的4.74万,净减贫15.87万,实现七成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6.75%下降到8.54%,下降28.2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1.02个百分点。284个贫困村中有38个脱贫退出。2017年合作市脱贫“摘帽”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为其他县有序退出提供了有益借鉴。
  全州上下鼓足干劲、全力以赴向脱贫攻坚战役的最后胜利冲刺,决心让贫困退出历史舞台。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如期“摘帽”是军令状。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甘南州委、州政府勇于面对,敢于担当,坚强统领。
  如何贯彻落实好甘南州委提出的创新务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甘南州坚持用脱贫攻坚工作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放在工作首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州委州政府全面启动“上山下乡抓脱贫、敢死拼命奔小康”三年攻坚行动,组织动员各级部门单位和干部职工全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和声势。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援藏和各级定点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8县市确定了脱贫摘帽时限:2017年合作市脱贫摘帽,2018年玛曲县、碌曲县脱贫摘帽,2019年迭部县、夏河县、卓尼县脱贫摘帽,2020年舟曲县、临潭县脱贫摘帽的滚动脱贫计划。
  目前,共有省州县乡898各单位和2.02万干部参与定点帮扶,284个贫困村和34个建档立卡外深度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选派挂职的第一书记。
  科学攻坚,精准脱贫,离不开一张全面系统的“作战图”,为深入挺进精准定位,靶向推进。
  甘南州先后编制实施《州委州政府“1+17+1”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方案》《甘南州“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等,精准描绘脱贫攻坚蓝图。
  逐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四大班子齐抓共管、有关部门通力配合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各部门坚持主要力量围绕脱贫攻坚来聚焦、主要资源围绕脱贫攻坚来配置、主要政绩围绕脱贫攻坚来检验,做到了定向“喷灌”、定点“滴灌”。
  围绕产业培育、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保障等“十大工程”,制定了全州“1+8”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3年以来,累计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29亿元,州县财政配套1.92亿元,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7.66亿元,受益农牧户6.56万户,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今年以来,针对未脱贫户和已脱贫但有潜在返贫困素的脱贫户分别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巩固提高计划,强化了到户到人精准扶持。
  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方法和程序,精准识别扶持对象,做到了贫困入库、脱贫出库、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全面履行“4342”脱贫验收责任,严格开展贫困退出核查验收,脱贫成效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
  攻坚重在攻“尖”。根治甘南的“穷”病,最根本的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突出区域发展中的拔“尖”力量,增强甘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鳏寡孤独、残疾智障人口纳入社保“养起来”,缺资金、少技术的人“扶起来”,把贫困户手中的承包土地有序流转促其收入“稳起来”。如今,在甘南农村正发生着逆转贫困的翻天变化。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委书记俞成辉对脱贫攻坚工作一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以提高站位为前提,深刻领会中央省委新要求,要坚持以脱贫攻坚为重点、坚持以产业兴旺为支撑、坚持以生态宜居为关键、坚持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在“保护”上做文章、在“建设”上出实招,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15年以来,立足甘南的生态地位、产业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高倍聚焦“生态扶贫”主攻方向,创新性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两大系统工程,探索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新路子,实现了“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全面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
  全州通过“环境革命”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现稳定脱贫9740户、4.14万人,占近3年脱贫总人口的48%。贫困群众“两不愁”问题基本解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11%;农牧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1%,贫困人口参合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即时结报服务全面落实因病致贫返贫率大幅下降;农牧村存量D级危房全面消除,剩余3437户C级危房将于年底基本改造完成;农牧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常年完成劳务输转12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20亿元;全州乡镇和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并已启动实施30户以上通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工程。
  从“全域无垃圾”到“全域旅游”,甘南把特色旅游业作为全州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招商引资、资金扶持、结对帮扶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专业村、农藏家乐、旅游产品生产销售网络,让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致富路。截至目前,有旅游专业村126个,农牧藏家乐已发展到1112家,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223家。
  环境革命的纵深推进和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加快建设,弥补了甘南旅游“线长点少”的不足,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描摹了靓丽的自然底色,涵养了身后的人文底蕴。香巴拉旅游艺术节、锅庄舞大赛、格萨尔赛马大会等各类节庆活动,掀起了九色香巴拉游览、体验、参与、狂欢的热潮。
  2017年,全州文化旅游事业突飞猛进,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15.2%和20.2%,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连续4年实现“井喷式”增长。
  甘南牵手绿色,脱贫奔小康的梦想拔“尖”而出。
  田间地头党旗红,脱贫攻坚争先锋。“甘南精神”是激励高原儿女奋力前行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场脱贫攻坚硬仗中,更是甘南儿女鏖战的动力、必胜的保证。
  “我想开家农家乐,最缺的还是启动资金,看能不能帮我们想想办法?”
  问资金、问道路、问医保……群众问得细,干部答得准、帮得实。甘南州坚持以学促干,知行合一,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自觉行动。
  “第一书记”进村入户:当脱贫户“主心骨”,做贫困户“引路人”。
  向贫困村委派“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方式。自2014年以来,甘南州从州直单位、各县市选派优秀干部分别被派驻到扶贫开发重点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长期定点驻村,甘当“扎根者”,勇当“带头人”,“一对一”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
  临潭县羊永镇,许多人都知道拉布村有个军人出身的村书记,他就是深受拉布村群众敬爱的驻羊永镇拉布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石磊。驻村伊始,为盘清各户家底,摸清贫困底子,石磊开始履行“第一书记”职责。
  很快,通过大量数据材料的整理,石磊制定出了拉布村脱贫致富的发展规划:先通水、再修路、搞产业,建幼儿园。目前全村水通了,路通了、路灯亮了,特色中藏药材种植、农畜产品养殖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奔小康的产业。仅高原当归藏鸡一项,就让签约贫困户每户保底收入1500元,在合作社务工增收也有1000元以上。
  拉布村民打趣道:“现在别说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就连这里的花花草草都认识石书记,真是好样的!”
  除了军人出身的“第一书记”石磊,甘南还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甘南日报社驻舟曲县坝里村“第一书记”张锦芳、将贫困户视为亲人的碌曲县住建局驻西仓镇贡去乎村“第一书记”杨继红、鼓励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的州交警队驻玛曲县秀玛村“第一书记”才让东珠……这些“第一书记”用自己的真心和实际行动,当好了脱贫户的“主心骨”“脊梁柱”,做好了群众的“带头人”“引路人”。
  据了解,这些“第一书记”的到来,使农牧村特色种植、畜产品养殖、特色林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家门口就业已不再是梦想,让“产业扶贫”成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摆脱贫困的一把“金钥匙”,让所有贫困村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也让贫困户的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彩。
  把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实落地,用足用好,让广大贫困群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甘南州委、州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又一辉煌成绩。
  在甘南,脱贫攻坚工作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联姻”:努力建设村庄美、村民富、村风好的新农牧村。
  白色院墙、水泥道路、果木成行、瓜菜成畦……如今,走进甘南草原深处,合作达洒村、碌曲尕秀村、临潭葸家庄村、舟曲各皂坝村、夏河桑科村等等,无人不被眼前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画卷深深吸引。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