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乡村美 生态美 生活美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纪实 记者 张成芳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8月2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十三五 建设为 三农


  烂漫秋日,当你行走于生态文明小康村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时,你会看到整齐划一的徽派建筑,美丽的花海图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村级服务中心、景观河堤、整洁的村内巷道、流畅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运送和村庄亮化、美化一应俱全,调皮的孩子在文化广场嬉笑打闹……时光沉淀出乡村的淳美与从容,演绎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庙花山村只是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
  环境美,让人住得舒心;发展美,让人日子过得越来越舒畅。
  近年来,我州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实现了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一时美”到“长久美”的转变。从2015年开始,我州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一路高歌猛进,硕果累累。
  2015年我州创建了103个生态文明示范村,涉及1万户4.8万人,完成投资7.06亿元,为“十三五”期间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探索了路子、创新了模式、积累了经验;2016年,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总投资36.4亿元,惠及20145户10.2万人;2017年,全州建设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总投资35.3亿元,惠及20474户10.5万人;2018年,新建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批复总投资31.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39亿元,工程形象进度30.2%,涉及19767户88857人。
  如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已成为我州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州委、州政府加快推进农牧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是我州历史上对农牧村投资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群众受益最多的一项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管理民主”为总要求,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核心,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扩大银行贷款、强化社会帮扶、鼓励群众自筹,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五大类型美丽乡村,重点实施了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农牧村“七改”及公厕标准化建设、巷道硬化及道路排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垃圾污水处理等15个方面的项目,在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我州建设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谐稳定、小康社会“五大工程”搭建了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项目总投资103.3亿元,共实施了1003个村,完成投资76.82亿元,惠及农牧户70619户、34.5万人。通过三年多的建设,一批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拔地而起,彻底改善了农牧村基本的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条件、社会保障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并涌现出了碌曲尕秀、夏河安果、临潭庙花山、卓尼博峪、舟曲土桥子、迭部扎尕那、玛曲班禅、合作拉咋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我州坚持将它作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首位产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强基层党建的全新载体,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村综合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与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完善与社会保障提升、基层组织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农牧村新型发展模式,涵盖农牧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承载脱贫功能、发展功能、生态功能和文明功能,使之成为促进农牧村发展、维护农牧村稳定的治本之策。
  通过建设实践,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上接天线,符合中央政策要求,下接地气,顺民心合民意,已建成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切实解决了村庄发展问题和群众贫困问题,对于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走出了一条保护发展稳定相促进的藏区农牧村发展新路子,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引领性,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农牧村发展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经验做法先行。我州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标准,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富民产业、区域环境、卫生治理、社会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范要求。
  ——高站位谋划。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在思路上,始终坚持保护发展稳定并重,力求达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相统一,实现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在定位上,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我州农牧村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的总抓手,高起点、大手笔、高站位谋划。在责任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实行“一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一名县级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包抓机制。在项目建设上,高度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多规合一”、综合配套,不撒胡椒面、不做半拉子工程。
  ——坚持规划先行。把规划编制作为小康村建设的先导性工作,与产业扶持、脱贫攻坚、文化建设、村庄建设、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等工作相结合,合理确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突出操作性和前瞻性,防止产业内容“高大空”,规划方案“两张皮”现象发生。做到 “一村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差异,突出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优先选择公路沿线、建设基础较好的自然村作为项目实施村,再依次向周边延伸。
  ——动员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牧民群众充分参与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建设选点等事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群众公示,实行阳光操作。加强村民自治和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农牧村环境卫生、生态保护、饮水安全和道路维护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维护。
  ——凸显内涵特色。结合农区、牧区、林区和半农半牧半林区地理气候、民俗文化差异,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时,注重留存原始风貌,顺应自然风格,体现村落传统风俗,保护文化血脉,突出独特风格设计和民俗特色化改造,做到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同时,坚持同深化农村改革“三变”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培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体,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着力推进畜牧业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和加工业、商贸流通等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集聚升级。
  ——整合各类资金。积极创新筹资模式,健全财政引导、项目整合、金融信贷、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70%以上用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整合发改、住建、交通、水电、扶贫、农牧、商务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对口支援和社会帮扶项目资金,打包捆绑,集中使用。加强金融扶持,设立“生态文明小康贷”专项融资贷款,落实各类金融信贷资金18亿元,还积极通过地方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
  ——提升人居环境。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场革命,全力开展好以改厕、改圈、改厨等“七改”和治乱弃、治乱排、治乱建为重点的“三治”工作。严格按照“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左邻右舍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措施、量化标准、加大力度、纵深推进,向精细管理、常态治理延伸,真正把综合整治的效果细化到窗台、炕台、灶台、炉台和门庭、厕所、圈舍、柴房,做到村庄整齐、干净、美观,农牧村环境面貌、农牧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健全责任机制。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制定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设标准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了规划引领、责任落实、项目整合、分类指导、生态教育、全面督查等机制制度,牢固树立了“一盘棋”思想,有力推进了项目实施村软硬件全面发展。
  同心共筑小康梦,美丽乡村入画来。“十三五”期间,我州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统揽全局的大平台,规划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1500个,项目总投资150.2亿元,村均投资1000万元,惠及10.2万户48万人,基本实现“千村美丽”目标,奋力谱写建设幸福活力美好甘南的新篇章。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