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腊子口战役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8月2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1935年9月14日,毛泽东在茨日那村的木楼前,命令红一军团二师担任前卫,红四团为先头团,从旺藏寺出发,以三天的时间夺取天险腊子口,打开北进甘肃的大门。
  腊子口,西距迭部县城10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72公里。腊子口系藏语音译,意为“险绝的山道峡口”它是红军从川西北进入甘肃内地的唯一通道,是甘川古道之咽喉。当时仅一条上宽约30米,下宽约7米的隘口可以通过腊子口,两边是悬崖峭壁,壁下是湍急的腊子河,河上架有一条1米多宽的小木桥,连接东西两座山,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称。
  为了围堵红军,甘肃省军阀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蒋介石之命在此设防围堵。鲁大昌在这里设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设在了小木桥的后面,在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封锁工事,往后是纵深工事;第二道防线在小木桥后1公里处的朱立沟;东面突出的山腰上也修筑了几个大的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控制着隘口。红军如若不能尽快突围,就会面临三面合围的危险。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1935年16日上午,先期从旺藏寺出发的红二师四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带领下,在加儿梁击溃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正在加紧修筑工事的一个营后,午后又在黑多寺重创鲁大昌一个营,继而全部到达腊子口。
  下午4时,红四团一营率先向腊子口守敌发起进攻,由于敌人火势凶猛,加之我方地形不利,几次冲锋均未成功。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红二师师长陈光,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商定了采用正面攻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由王开湘率领两个连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峭壁袭击东面山顶上的国民党,袭击大碉堡。杨成武指挥四个连从正面发起攻击。晚9时许,担任正面突击的六连发动了五次猛烈进攻,均因没有得到右翼登山的两个连队的配合而失败。
  夜11时左右,林彪、聂荣臻返回黑多村,向毛泽东详细汇报了前线的具体情况。据俘获的一名副官供称,天亮时,鲁大昌从岷县增派的五、六团就会赶到腊子口。毛泽东拿着话筒,反复向红四团下达命令,要求红四团务必在天亮之前拿下腊子口。
  夜12时,担任主攻的六连发动了五次猛攻,因路面窄展不开兵力,故没能冲过小桥,只好暂停攻击,另寻出路。林彪、聂荣臻召集团营首长立即召开了党、团会议,从自愿报名的20多名战士中挑选了15名英勇善战的党、团员,组成三个突击小组,以少数兵力接二连三地向敌人轮番进攻,以消耗敌人,伺机夺桥。与此同时,一、二连已从腊子口的右翼攀上陡峭的崖壁摸到了敌人的背后。为了赶在援敌到达之前拿下腊子口,根据毛泽东在天亮之前必须拿下腊子口的指示,连夜采取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战略措施,分两路向敌人发动第六次进攻。
  第一组的勇士们悄悄潜入桥下,抓着桥上的横木艰难通过。突然“咔嚓”一声,一位战士拉断横木掉进了河里。刹那间,枪林弹雨朝桥底集中过来。4位红军战士立即返回岸边躲在桥墩后一块岩石后面,等待时机再行动。
  六连连长胡炳云闻讯,立即带领二、三组的10名战士趁对岸的国民党将注意力集中在桥下的时候,瞬间冲到桥头,甩出一排手榴弹,然后跃身冲进桥东敌人的工事,一阵猛烈的扫射,打得敌人慌了手脚,顿时乱作一团。隐身在桥底的4名勇士趁机跃身桥上,持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肉搏,短兵相接,大刀发挥了极大的威力。
  正在这时,敌侧后的山顶上发起了一颗白色信号弹,这是王开湘率领一、二连迂回成功的信号。紧接着又有3颗红色信号弹从山下的红军阵地中升起,这是发起总攻的信号。顿时,红军的冲锋号、重机枪和呐喊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响彻山谷。敌人误以为被包围,纷纷弃阵而逃。红四团一鼓作气,杀进了天险腊子口的第一道关口。追出1公里外,敌人凭借沟口的第二道防线扼守,妄图掩护队伍退却。六连立即发起两次猛烈的冲锋,敌军终于全军溃败。
  17日清晨,红军终于突破了鲁大昌精心设置的两道防线后胜利夺取了腊子口,打通了通向哈达铺的天堑。当日上午7时,毛泽东、林彪、聂荣臻联名向彭德怀发出“腊子口已得手照原计划前进”的告捷电。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打开了红军继续北上的唯一通道,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企图利用天险腊子口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中央红军自此摆脱了恶劣自然环境的困扰,胜利进军哈达铺。
(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