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为了甘南山青水秀 花好月圆
——天津市对口支援甘南州工作综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8月3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立体式”人才架构,不断补齐发展短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证明,保持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让他们接地气、长本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会沟通和理解、懂得付出和感恩,是天津和甘南两地人才交流初衷所在。
  “挂职锻炼让自己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在不同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中进一步转变认识、开拓了思路。”……在一批批挂职干部的心得体会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珍惜,而这份珍惜来自于心灵的触动和震撼。
  今年来,两地协调开展人才交流,促进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组织天津名校(中学)25名专家教授到合作藏中开展“传帮带”,并协调天津60名教师到甘南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同时,组织甘南州95名教师到天津进行培训,提高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协调天津市红桥区6名特教名师为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学指导;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将加挂成为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甘南分院,并促成天津现代职业学院在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设立办学点;天津市卫计委选派了17名医疗专家在甘南开展义诊,共义诊患者1190余人次,为建档立卡户健康指导及规范诊疗47人次;协调天津市卫计委为甘南州人民医院进行“组团式”帮扶,第一批20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帮扶医生已经到甘南开展帮扶工作;天津市眼科医院开启了“第四次藏区光明行”活动,为卓尼县和迭部县完成白内障手术94例,义诊各类眼病患者89人次。并为迭部县人民医院赠送了手术床一台。
“造血式”劳务协作,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要到天津中天人力公司打工挣钱去喽!”舟曲县东山镇上湾村的李银全一说起赴天津打工的事,就满脸兴奋。
  自去年至今,甘南州通过东西劳务协作“对口帮扶”平台,天津先后组织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天人力、天浩劳务公司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共6700多个岗位赴甘南州进行专场招聘,与1000多名未就业人员达成务工意向。
  现年40岁的李银全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又没有专业技术在手,始终找不到稳定脱贫致富的门路,家境困难。今年3月,通过劳务协作平台,李银全夫妇来到天津中天人力公司打工,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如今,他们已打工半年多,两人每月可以拿到9000元至1万元的工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扶贫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单项工作,更不是一时一事的短期帮扶。要解决致贫的根本性问题,就要将应急性、兜底性的短期帮扶与系统性、基础性的长期谋划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实现真正脱贫。”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全州以就业促进脱贫,协调两地各级签订劳务输出合作协议,促进劳务输出工作制度化。组织甘南州近300名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开展了装载机、挖掘机、电焊工等专门培训。天津市人社局、中天人力等分别与甘肃省人社厅和对口帮扶县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不断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投入20万元,会同甘南州人社局制作劳务和用工信息微信展板近2000块,发放全州各县市、乡和贫困村,确保未就业人员第一时间获取劳务和用工信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就业岗位。同时,州人社局还与天津市北方人才市场、中天人力实施了网络链接,甘南州未就业人员不出家门,就能通过网站随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援助式”教育医疗,倾力助推民生实事
  走进临潭县八角乡中心小学,教学楼上“天津援建”的字样格外醒目,左侧的小花园内,草木青青,旁边运动场内,学生们在快乐的跳绳、踢毽子……
  教学楼一楼图书室里陈列着《十万个为什么》《走近科学》等课外读物,图书室隔壁是阅览室;二楼仪器室里各类数学仪器、科学仪器、生物标本一应俱全;三楼书画室里摆放着孩子们的手工和书画作品。除此之外,教学楼还有声乐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等。
  在八角乡中心小学任教35年的老教师常学海告诉记者,以前学校是平房,天津援建的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
  在关注基础教育的同时,今年,积极联系协调为甘南州设立“蒲公英助学基金”,每年资助甘南州藏族中学等四所中学至少80名贫困优秀学生。投入400万元,实施了20个贫困村“双语”幼儿园教学设备购置及附属工程;实施“励志”工程(励志班),对甘南州藏族中学107名建档立卡贫困藏族学生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三所高校为甘肃藏区培养定向医学本科生,目前共招生356名,第一批8名定向学生已于2017年7月毕业,正式服务于甘肃藏区医疗事业。天津现代职业学院招收45名“两后生”学生,每人每学年补助7000元。组织州直教育系统171名管理干部和130名教师到天津学习培训,选派35人参加了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班。
  “沙达、沙达……”7月25日上午,68岁的藏族老阿妈仁青草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走出卓尼人民医院手术室。那一刻,她紧紧地握住天津在卓尼开展“复明工程”的医生汤欣的手,嘴里不停说着“谢谢”。
  家住卓尼县扎古录镇的仁青草老人,两年前因白内障而导致左眼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当时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人。在大家的帮助下,像我这个年纪,还能享受到天津的医生免费看病,心里除了感谢还是感谢。”仁青草说。
  因为天津援藏,甘南州的各级医院正发生巨变。
  目前,全州启动了“县级骨干医生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式培训,开展“组团式”援藏,第一批20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帮扶医生已经到甘南开展帮扶工作。天津市眼科医院在甘南州三家医院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2017年累计手术近125例。2018年,为卓尼县和迭部县完成白内障手术94例,义诊各类眼病患者89人次。天津市卫计委选派了17名医疗专家来甘南开展义诊,共义诊患者1190余人次,为建档立卡户健康指导及规范诊疗47人次。天津肿瘤医院、天津中心妇产医院,目前已经有6名同志在甘南帮助工作。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天津市中心妇产医院分别向卓尼县人民医院捐赠价值80万元设备。天津眼科医院捐赠甘南州人民医院、舟曲县人民医院、卓尼县人民医院价值70万元的眼科设备。天津博奥塞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迭部县、临潭县人民医院价值120万元人民医院光化学检测仪和磁微粒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奉献型”工作态度,打造一流援藏队伍
  “对家人,更多的是亏欠;对援藏,铭记国家使命,不忘初心;对甘南,无私奉献,无愧于心!”这是天津挂职干部来甘的共同感受。
  援建工作开展以来,天津组织了一批精明强干的援藏干部来甘南援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工作上各有优势和专长,每位干部在援藏规划、招商引资、智力援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出谋划策、主动作为、默契配合,更是将天津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引入甘南藏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成为推动甘南发展的精神动力。
  甘南藏区自然条件严酷,气候条件恶劣,工作生活环境艰苦。虽然时间已过一年,但指挥部大部分同志仍会出现不同程度高原反应,时常出现头痛、胸闷、心率不齐、睡眠困难等症状。面对身体、心理上的挑战和压力,大家毫不退缩,不谈困难,只讲奉献,发扬“五个特别”的老西藏精神,将援甘援藏视为政治担当、磨练意志、感悟人生的难得机遇,在调整中适应,在挑战中前行,努力为甘南发展奉献力量,树立了天津援甘干部的良好形象。
  有人说,援藏是身体的考验,那么援藏就是心力的考验。面对繁重的工作,援藏指挥部强化干部管理,让安全纪律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严管加厚爱,使大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规矩,抗得住风险,铸就了铁一般的纪律,打造出群狼团队,确保干部人才不出事。
  “语言不通,简单藏语成基本功。援藏特殊,但援藏干部一点也不特殊化。他们力戒优越感和施舍感,把藏区当家看,将援藏当事业干,以自己的辛苦指数赢得老百姓幸福指数。“我们在这里更有成就感、获得感。”州委常委、副州长、天津援甘前指副总指挥袁新河说,“援藏,让我们心胸变大了,政治上坚强了;让我们得到了历练,长了见识,更长了本事。”
  山海情深,携手奋进;山依恋着海,海滋润着山。几年来,天津市坚守责任担当,全力帮扶参与甘南经济社会建设,有力推动了甘南脱贫攻坚进程,增强了甘南开放创新意识,提振了甘南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在甘南这块土地上抒写了对口帮扶的壮丽篇章,奏响了东西部协作决战贫困的和谐交响乐章。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