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警惕4种不良的沟通方式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9月1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好学生 刻板 冷漠 偏执


  □ 洛浦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状态,不同的沟通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良的沟通往往是貌似沟通了,其实没有达到沟通的效果,不仅不能有益于家庭生活,反而有害于家庭生活,进而对家庭成员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更加不利。
  下面,举例说明几种不良的家庭沟通方式,给父母们提个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指责埋怨型沟通
  “哎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吗?”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
  “看这桌子乱的,你就不能收拾收拾!”
  ……
  这些话的共同特征,就是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的沟通往往使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相互指责的“黑三角”关系。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得不到真正解决。结果,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的事件越多,家庭气氛就越沉闷,越紧张,越危机四伏。
  这是一种具有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方式,被指责者要么逆来顺受,要么不堪忍受,以攻击指责者的方式自保。这种家庭沟通方式,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极为不利。
  2.迁就讨好型沟通
  “妈妈不知道你不喜欢吃这道菜,今天将就吃点吧,好不好?明天你想吃什么?我这就去买。”
  “怎么,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哦,对不起,妈妈糊涂了,我去重买。”
  ……
  爱孩子是将孩子作为一个能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上一团和气,但缺乏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让孩子养成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的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方式同样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它只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缺乏建设性的沟通。
  在迁就讨好型的沟通方式中长大,孩子很容易养成任性的性格,处处需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他的任性主要表现在家庭内部。在家庭以外,孩子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感情的家庭氛围中生活。
  3.打岔啰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在学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我真开心!”
  母亲:“哎哟,看你这身汗、脸脏的,快去洗洗,换身衣服,别着凉!”
  ……
  貌似热闹,其实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学校组织明天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20元钱。”
  “又要交钱?从你上学到现在,我在你身上花多少钱了。我们小时候春游,带上一瓶白开水、两个烧饼就行了。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好几十,小孩子去郊外玩玩还要交钱,钱就这么好挣吗……”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往事和感慨。啰唆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说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表面上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啰唆型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母亲身上,但是也有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喜欢使用这样的沟通方式。一般来说,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所缠绕,只想倾诉自己的感受。这样的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
  通常,这种沟通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表面上看双方都在说话,且持续的时间还可能较长,但双方根本没有交流,像两部同时开着的收音机,各自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的情绪之中,盼望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孩子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沟通毫无效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这时,家长一定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拒绝了您说的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4.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的那个坏了。”“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个特点: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绩、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时时刻刻不忘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情感的沟通,特别容易造成亲子情感障碍。采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有时能取得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说,对孩子的人格成长非常不利,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阶段都是规规矩矩的“好学生”,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往往会出现种种适应障碍。刻板、冷漠、偏执、人际关系不良等,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