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大红灯联高高挂
——漫写舟曲城关人文步行街艺术风格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9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知否


  在甘南诸县城中,如果说,夏河拉卜楞镇是宗教辉煌的,玛曲尼玛镇是现代牧居的,临潭城关镇是民族商埠的,舟曲的城关小镇则是诗墨竞芳的。
  如今,在这古老而崭新的小城小镇里走走,最能显示小城的历史遗风、最能彰显居民的文化脉象、最能让游客赏心悦目的,当数改造一新的南大街和西大街两条人文步行街。漫步在街上,那星罗棋布、流光溢彩的一柱柱灯联、一个个雕塑、一顶顶吊灯、一方方砖雕,让人感到大山深处似有一位清雅娟秀的小家碧玉,小院小楼里处处有着秀才在吟咏执毫。千百年来,北国藏汉交界处隐居着一个别样的江南清秀小镇。
琳琅满目的灯联翰墨文化
  步入南街,寻行进西街,首先扑面而来、目不暇接的是一排排灯联长廓。南大街一百多米的街道上竖立着十二道高大的跨街门架,西大街路中间矗立着两道精致的灯联长廓,都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灯联,古色古香,流光溢彩。
  西街东门楼,由于临近党政统办大楼和规模最大的龙舟酒店,地处最中心繁华地段,可谓城关第一文化楼,正面楼柱上悬挂的可谓是城关第一联,这是2015年舟曲举办的全国楹联征集大赛中一等奖的作品:“舟载小江南,摇曳而来,任沐雨栉风,沧桑不改龙腾梦;曲萦新陇上,铿锵以动,信依山傍水,藏汉同襄凤涅图”,这是由湖北武汉万峥嵘联家创作、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书写的,文辞意境高迈,书体高古简秀,堪是一副既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又大气磅礴的浪漫主义史诗性作品。西门楼上悬挂有甘肃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安的:“石板踏青苍,商洽古城茶马迹;松灯传璀璨,人搜奇货水云乡”,还有《中国楹联集成?甘肃舟曲卷》主编知否的:“诗画骈集,汉风唐韵流文采;东西通揽,北旅南商会古街”。在西街和南街的醒目廊柱上还有甘肃楹联学会会长薛渊所撰的:“文湍古邑龙江韵;联绽藏乡达玛花”,舟曲江石的:“绿满翠峰文化繁荣光日月;倾情桓水联花绚丽壮山河”,舟曲尚丕礼的:“慧心巧手绣云织锦古城美;墨舞翰飞崇文尚礼气象新”,等等。通过这些楹联墨作,还展示了小城的书法名家和爱好者如奂俊昌、江石、尚丕礼、杨俊时、李白成、知否、王永琪等的书法风貌,它们或高古清劲或朴茂天真,或温婉俊秀或刚劲峻利,各有风格趣味。
  自明代以来,舟曲城关就有举办元宵楹联灯会的传统,2015年舟曲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县”荣誉。正是这些民间楹联和书法爱好者的持续努力,赓续了小城几百年的楹联文化和翰墨艺术传统,在甘肃南部树起了一面楹联文化的旗帜,成了中国楹联文化重镇。夜晚,华灯一亮,满街彤红,隶楷行草纷呈,佳词丽句竞彩,活脱脱一个灯的谜宫、诗的隧道,一个翰墨竞芳的人间仙境。
精致玲珑的石材建筑小品
  舟曲是一个大山深处的世界,正如草原是雪域的世界、江南是湖泊的世界、西北是黄土的世界一样,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有着自己独俱的天赐用物,他们以石垒房、用石造田,建筑文化中自然少不了石质的材料和元素。从南大门进去,迎面就可看到街中心有两道如房高的石材文化墙,依依前行,陆续可以看到共有五道这样的石材文化墙巍然屹立在道路当中,成为显亮的景致。景体尤如民居的一面墙,一半似一个夸张放大的门框,一半有三四个窗户,都镶有竹菊梅兰、福禄寿禧的镂空雕窗棂,墙体前后有竹林和棕榈在摇曳婆娑,门框上挂有褐底金字的楹联,是一个抽象的民居房屋和农村景象。往前,还可以见到一组一大一小连体的立轮水车,好似在河边从底处往高处提水灌溉,或像依倾泄的急流在冲转水磨,这是古老的农业生产用具,一组农耕世界和农业社会的象征。这里,还可见到在一汪清池中两层宝瓶顶着一宝物的石雕,这宝瓶像道教观世音菩萨手中盛放甘露的吉祥神器,似佛教大德珍藏神水的无量金瓶,又似西方巴洛克、维多利亚雕塑中象征财富和美丽的构件。那顶上的圆雕柱体,你可以想象成大地丰收的谷物,意寓物阜民丰;也可以理解为智慧透亮的明灯,象征洞彻真理。它的型制,既东方又西方,既汉族又藏族,融精致、柔美、高贵、吉祥为一体,展现出超越民族的古典风范和典雅气质。
  这里,还可见到一组十分有趣的象载猴、猴驮兔、兔顶鸟的大型雕塑,汉白玉石材,形象精致,栩栩如生,据称《和睦四瑞图》。这是一组来源于佛教密宗的寓言传说,说是鸟儿、兔子、猴子、大象四种动物各具所能,共同播种、施肥、守护、浇灌,最后喜获丰收的神话故事,如今象征着民族团结和睦、共同争取幸福。也有说,在佛祖的十大弟子中,大象是能兼听则明、孝敬师长的阿难,猴子是健步如飞、舍己救母的目连,兔子是勤学技艺、智慧倍增的舍利弗,鸟儿象征洞明世事、自由飞翔的佛祖本师。当今,若以世俗化、人性化的现代价值观理解,设置这组雕塑的寓意是想告诉人们,想进入心灵的自由,必须要有诚实、理智、自尊的品德,才能实现;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成为一个成功者,要不断培育和增长诸如强健体魄、尊师孝亲、勤奋学习、兼听则明、追求真理的品行,厚德而自强,敬业且协作,才有可能接近事业的自由王国,达到理想境界。
  在南街北口即城之中心,巨大石质框架中,从地面伸出的两只巨手托举着一颗硕大的鲜艳红心。睹此不由得联想:框架乃象征国家;红心即爱心,是舟曲“8?8”灾难中祖国人民的无疆大爱;红心是忠心,乃此方百姓对人民的党和政府的丹心拥戴,表达的是爱心,是感恩。
  这里,门墙矗立在绿绿的芳草地上,鱼儿在水中跳跃,大象们被水环波拥,立轮用水为人类造福,让人由衷地感觉到人类真是大地的孩子,清流是哺育人类成长的乳汁,人类应像亲近母亲一样亲近自然、善待自然,是大自然最渴望人类应有的心境和道德。
粗砺沧桑的铜雕古旧岁月
  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在民间积淀了深厚的民俗风情,一幕幕古旧的场景,是这方民众对沧桑岁月的记忆,是街坊乡邻共同体认的载体,也是外乡他人可以解读和打开这方民众心灵秘境的一把钥匙和一方窗口。
  走进西大街,街中心豁然矗立的三组仿真的黝黑粗砺青铜雕像,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震撼。一组是《街头豆腐摊》,一张方桌前,一个中年农夫在曲身切豆腐,一个八九岁的穷家小孩在伸碗讨豆腐,旁边有人坐在小桌前有滋有味地吃豆腐,再现了舟曲小城最为悠久的街头豆腐文化场景,这小孩子稚嫩、可爱、凄凉,让观者顿时产生强烈的苦难、悲悯、慈怜的感觉。一组是《炕头罐罐酒》,一老一壮的藏族村民盘腿坐在炕桌两头,各自噙着竹管欲品尝罐罐酒,旁边一农妇提着铜茶壶准备添水,再现了舟曲藏家人喜用罐罐酒招待亲朋好友的典型场景,展示了舟曲藏寨热情、纯朴、诚恳的礼仪之道。还有一组是《元宵迎婆婆》,再现的是城里有几百年历史的正月十九迎婆婆节俗的热闹场景。几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打着牌灯走在前面,跟着敲锣打鼓的鼓乐班子,后面是四个大汉抬举着一顶坐着圣母的轿子,一派欢天喜地的样子,凝固了舟曲小城一年里最喜庆的时刻。这三组铜像,以粗砺的造型、黝黑的色彩,营造了古旧岁月的沧桑和弥久、艰难而困苦;以逼真的人物、典型的场景,展现了生动的真实生活和乡土社会;分别表达了慈悲、礼仪、年俗三个主题,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引人深思的道德意义。
  在西街,人们还会发现依稀排开的九个水井,井口有不同风物的泥塑小品,或一个辘轳一张古琴一本书卷,或在洗衣或在饮水或在梳头,分别叫莲花泉、古道泉、西固泉、纯醪泉、天宁泉、地泰泉、书香泉、琴韵泉、未名泉等。据《明实录》《清实录》记载,自唐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候,四川北部的茶叶、食盐、铁器、日用品从这里运往洮州、岷州,一直到西部的安多藏区,而西部安多藏区的皮革、藏药、牛羊毛等自这里运往四川、陕西等东部,舟曲小城就是这条“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有古道泉一井,就是为纪念这一藏汉民族交流、贸易发展的史事。
  如果说,四通八达的中原交通蕴育商业文化,风雪交加的西部莾原蕴育战争文化,那么泉水叮咚的涓涓清流则蕴育着小街小巷的书香文化。舟曲自明代嘉靖1550年左右千户王忠实在任上开启元宵楹联灯会以来,世代赏灯会、吟诗词、挂楹联之风绵延不绝,这是叮咚的涓涓清流历代滋润的结果,故有书香一泉,这是舟曲人对悠久翰墨文化的纪念和标签。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遍布小街小巷的叮咚泉水,像是一支优美的小夜曲,或是轻盈的襁褓抚婴谣,或是婉丽的《春江花月夜》,是小城万籁俱寂时的背景音乐,是如水的柔情和亲情,因此有了琴韵泉。这里,未名泉的含义是,面对此汩汩清流,如果你是远方的游子,母恩父情未报,这就是涌动母爱乳汁、流淌父爱泪水的“亲人泉”;如果你是家乡的学子归来,学恩师情未报,这就是流淌涓涓知识的“师恩泉”;如果你是身负重任的领导官员,这就是曾经养育你的衣食父母,是“百姓泉”……它一切都可以寄托,但只是静默无声地在汩汩流淌,你心中有什么,它就是什么。
古典精巧的民间工艺街灯
  如果说,楹联和书法展示的是舟曲小城人的读书写作文化,雕塑小品展示的是材料文化、美术文化,都基本上是精英文化的话,那么悬挂在廊架上的各式灯艺作品,则更多展示的是民间能工巧匠的心灵手巧,是平民的造型艺术,是一种草根文化。
  你看,在南街高高的廊架上挂着许多各式各样的手工彩灯,有鲤鱼嬉水、金鸡啼鸣、珍禽异兽、花卉瓜果、方灯诗画等等,这种种灯艺,让质朴的手工制作进入了大街广众,丰富着夜晚灯光的温馨色彩、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形成了最田园化、生活化的日用温情,增强了街头艺术的诙谐幽默。在这里,在年关,你会感觉到,若谁家的门上挂的彩灯多而新颖,谁家的孩子上街时能提着手工灯,谁家就是能人之家,被街坊邻居所羡慕。当然,以现代的美学来审视和理解,这种风气的根性和成因可能是,因它凭的是动手能力,显的是心灵手巧,让质朴的手工制作进入了大街广众,使普通民众都可以参与而因此获得技艺感和成就感;它们使用的是家常日用材料,易得易做易展;它们反映的是最常见的题材,表达的是最亲近的寓意,获得的是最简单而真切的愉悦。
  同时,在西街大道两旁,在一些小巷小弄里寻行,你也可以见到有矩有行地耸立或垂吊着一些古典的灯具,它们或是古朴简洁的小方灯,或是仿铜倒垂的梯台灯,或是扁圆的红宫灯、一串的椭圆灯,即便是一些欧式的罗马灯具,在这儿也都显得那么古典、怀旧、精致,都化成了别致的中国风,多样而协调,它们在这种环境下比现代都市的灯带、灯箱、射灯更加柔和、温馨,使街巷更有了江南小巷小弄清幽温婉的氛围。
  这里,你会体会到什么是小家碧玉的婉约柔美,会感觉出小巷人家的清纯雅致。
温婉清秀的砖式江淮民居
  当然,徜徉在两条大街上,最扑面的印象来自两旁夹道的高大房屋,来自它们窗棂的样式、廊檐的构件、材料的质感、基本的色泽,映入眼帘的大都是青砖灰瓦的材质,许多墙面上都有砖制的浮雕,处处可见江南青灰色的房檐、屋脊和廊栏,加之翰墨的点缀,一切都那么清润、温婉和典雅。
  看看,一方方窗户间的墙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青幽的砖制浮雕,有圆形的、扇面的,矩形的、棱形的,图案或是竹林掩映着窗棂,或是深峡隐居着人家,或是牡丹怒放,或是秋菊盛开,透着儒雅的气息。瞧瞧,那六七层的楼顶,都是一阶阶的青灰马头墙,片瓦履顶,鱼甲起波,恰似徽州民居。走走,那二层的房檐上挑起的是青瓦的屋檐,一旦雨幕降临,雨水在上面大珠小珠落玉盘,弹奏着欢快的乐曲,雨水流落青石的地面,恍若江南小巷景。若是夏秋之季,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时刻,看到大街上姑娘们穿着姹紫嫣红的连衣裙,打着赤橙黄绿的小洋伞,端的一个姑苏丽人图。
  在南街之南口,那牌坊大门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三层青檐的屋脊层层耸起,大红柱子为基,蓝彩云纹饰面,虽是浓墨重彩而引领的是一个民众经商、起居和休闲的诗意空间。雄踞在西大街两头的二层门楼,楼宇之顶是歇山式青瓦屋脊,二层回廊是汉白玉精致护栏,挂着“一街清泰”和各种楹联,镇守着一个商业又文化、热闹而祥和的流动世界。它们以宫殿庙宇的华彩彰显着威仪稳重的中国风,以精致翰墨的古典宣示着浓浓市商的江南韵。
  逛完南街,走进毗邻的农家小院饮食园,那古藤梅花溪流,木门雕桌瓷具,青蔬荞面纯酒,犹如走进了绍兴鲁迅的故乡;走出西街的西门楼,迈进眼前的宏源楼小吃城,那青檐木雕雅居,翰墨剪纸走廊,丝竹雅乐流韵,犹似一处秦淮河畔的茶阁秀楼。
绪 语
  舟曲小城的南街和西街步行人文景观,是清润江南的、农业社会的,是商业交往的,更是民间艺术的、翰墨世界的,是审美共享的,也是人伦道德的。
  这里,青檐、瓦舍,翠竹、芳草,流泻着水乡的清润,散逸着小巷的温馨,勾勒着农居的简约,透溢着农人的文静,它浓缩而又彰显着田园的绿意,凝聚了自然又恒久的岁月,是古典的,是宁静的,是婉约的。
  这里,木桌、石凳,矮阶、巷灯,宜人观,宜人栖,宜人行,它们的尺度正宜于人们交流,疏朗而又亲近,规整却也随意,人们既可信步游览商铺购物,也可结伴觅静栖坐交流,尽享温暖阳光,欣观五彩人世。它是商购的、交流的、共享的,是生活的,也是平民的。
  这里,一纸灯、一窗花,一图画、一联墨,或是乡间绣娘的手艺,或是邻家学生的习作,或是街坊夫子的笔墨。特别是那琳琅满目、红彤喜庆的楹联灯柱,好似唐宋元夜,堪比诗窟词林,翰墨飘香,华章纷涌。这里,一条街就是一个楹联大会,就是一个书法展览,几乎所有的师生都是它的作者,所有的乡亲都是它的观众。它是纯纯粹粹的中国范、东方红,是工艺、诗词、书法、美术的殿堂,是全民共享的审美世界。
  这里,一绿一生机,一联一道理,一步一意趣,一景一意境,时时有人文话题,处处有道德启示。你可以读出历史故事,可以悟出仁义礼智,可以安顿浮躁心境,可以激发梦想壮志。这里的一切意境,不仅是这方乡土过去人伦的总结和传承,也是这方人类对未来情感的嘱托与期望。它是文化、教育的,是政治的,也是人情伦理和人文道德的。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