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晓飞
人都说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和诗意,有洮河穿城而过的卓尼县城还真是这样的:地方虽小,但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感人的事、感动的人从不缺乏。而在扶贫攻坚的这片大海里,每一朵翻滚的浪花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 今年32岁的冯江涛是会宁人,他来甘南已两年多了。从黄土高原跑到青藏高原,他的梦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跟着马万荣学习洮砚雕刻技术。说起师傅马万荣,冯江涛表现出由衷的敬佩和仰慕:“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从网上认识了马老师,然后义无反顾地来到甘南,跟马老师学艺。对我来说,马老师是我的恩人和导师。” 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来到卓尼县洮砚乡的一个山沟里,专程寻觅马万荣的洮砚传习基地。这个藏在大山脚下的洮砚生产基地顿时让我们大开眼界,兴趣倍增。在马万荣对洮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精神之下,我们看到了一颗手工艺人大爱无私、博爱无疆的赤子之心。 马万荣的生产车间里,还有很多像冯江涛一样热爱洮砚制作艺术的学员。说是学员,但他们不仅不用掏学费,每个月还有固定的工资,还享有免费的食宿。冯江涛初到基地,每月有400元生活费,之后陆续涨到一千、二千,目前,他每月有4000元的固定工资。用他自己的话说,在马老师跟前,不仅学到了手艺,更学会了做人。“在基地的这两年时光,时间过得很快,每天过得很充实,我学习洮砚雕刻从不感到枯燥,每一块砚石都是一件不一样的作品,只有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才能创作出精品。”冯江涛对洮砚技艺有了自己的独到感受。 学徒期间拿工资?在很多行业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马万荣对所有的学徒都是一视同仁,关爱有加,凭着一颗善良的心,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手艺无私传授给学员,只为洮砚雕刻技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马万荣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从小过的是穷苦日子,深知穷人的艰难和不易。这些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但他心里仍然惦记着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们。洮砚乡人多地少,自然条件严酷,除了砚石以外也没什么更好的致富门路。原本在临洮有了发展基础的马万荣,决定回到家乡办基地,带动大家一起脱贫。“我是一个制作洮砚的匠人,没什么文化,就只是想帮一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都过上好日子。” 马万荣的众多学徒当中,还有一个聋哑人张砚景。马万荣不仅教他学习洮砚雕刻技艺,还教他认字写字,当着我们的面,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小张乐得合不拢嘴。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他对一个素不相识的聋哑人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马万荣说:“我们更应该多帮助这些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关爱,我的微薄之力是渺小的,既然把他们收成了学徒,我就有责任让他们出去以后具备养家赚钱的能力。” 在卓尼县城临近洮河一个简陋的二层楼上,我们见到了正在帮女子合唱团排练的张生荣。毕业于青海民大音乐学院的他,东凑西借地租了这个200平米的房子,办起了“典雅艺术文化传媒公司”。 起初我们以为他只是一位私立的音乐老师,经过采访才知道,除了招收架子鼓、古筝、吉他等方面的学员以外,他还有一个公益项目,就是免费组建了一个中老年女子合唱团。每天不管再忙,他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为合唱团授课、排练。 张生荣说,他组建这个合唱团的初衷,是想为县城里那些有着音乐梦想又没能力实现的人们提供一个平台,丰富中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他组建的这个“情缘枫韵女子合唱团”在卓尼县城已经小有名气,参加过几次大型文艺活动,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赞誉。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