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上接一版)夏河全县大力推进全域无垃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9月1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上接一版)夏河全县大力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截止8月底,累计出动整治人员15万人次,投入经费920万元,配备各类环卫设备260多具(辆),开展专项整治和督查活动500多次,清理垃圾5万多吨,整治卫生死角1000余处,清除各类广告3700余处,整顿超门店经营600余家,拆除违章建筑20处。
  夏河把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保稳定、促和谐的关键举措,深入分析社会治理特点规律,推动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进一步完善了农牧村社会治理体系,为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临潭: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近年来,临潭县依托资源禀赋,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建设冶力关大景区和洮河百里风情线“一区一线”为思路,打造了28个旅游专业村,形成了以“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品牌,冶力关池沟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八角庙花山村荣获“省级乡村民宿奖”。进一步依托“三变”改革,发展民俗客栈等乡村旅游新业态,采取“龙头企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方式,精心打造庙花山村“花庐”精品民俗民宿。
  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涉旅企业50多家,农家乐500多户,从业人员4500人,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有80多户,5万元以上的有150多户,带动120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8月9日,在冶力关镇召开的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会议上,临潭县乡村旅游工作受到了省州领导的一致肯定。
  临潭将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70%以上用于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2015年至2017年累计投资12.05亿元建设159个生态文明小康村。2015、2016年88个小康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17年71个小康村预计今年底全部完工。2018年6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总投资5.1亿元,目前已完成小康村方案初审、州级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
  目前,临潭县在各乡村已建成畜禽粪便堆放点36处、公厕159座、垃圾填埋场68处、收集点494处、村级消防点142处、村内主干道、巷道硬化率90%以上,主干道、巷道亮化率80%以上。农牧村人居环境、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临潭县以城区、乡镇村组、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河道水域为整治工作重点,持续整治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各乡镇结合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推进卫生净化、道路硬化、乡村绿化、村容美化、村庄亮化工作。以国道248线、省道306线及其他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百里洮河旅游风情线”建设,新栽树种30多万株。对公路沿线标志标牌、户外广告进行集中整治,更换户外广告牌100多个。
  临潭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总投资500万元的临潭县城区卓洛桥建设项目已完成桥面铺装。总投资6530万元的城区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已完成锅炉房及附属用房主体,铺设供热管网2999米。突出抓好城区道路畅通工程,着力推进滨河东路延伸段、西大街提升改造、巷道硬化建设进度,滨河东路延伸段道路及排水工程,已完成行车道及人行道路基平整2.4㎞,污水、雨水管网铺设4.9㎞。西大街铺设大理石人行道11000㎡,铺设沥青路面2370米,巷道硬化5941㎡,城区道路设施进一步优化,居民出行环境有效改善。
卓尼:绘就幸福美好新家园
  卓尼县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盯2056户8676人贫困人口,强化措施抓落实,攻克难点抓推进,为全县按期“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事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100%,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农牧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
  卓尼在洮河风情线打造中发挥立体空间想象,确定了13.1亿元的12个方面建设内容,为打造洮河风情线设定了发展坐标。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打造农家乐和乡村景点,全面推进乡村体验游、观光游、深度游,全县已建成旅游专业村12个,发展农家乐130户,带动488户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特别是洮河风情线附近的木耳镇、柳林镇、扎古录镇等已成为全县乡村旅游连片示范区,截至目前,接待游客79.7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户均受益4万元以上。
  卓尼县持之以恒抓环境综合整治,下大气力革除“脏乱差”的陋习,文明、健康、进步的理念已经引入每户家庭、植入群众心灵、带入日常生活。发挥环境综合整治聚合效应,建立观景台10处,打造花卉观赏带及绿色长廊45公里、油菜花观赏区1.4万亩,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添了视角冲击力、色彩感染力、心灵震憾力。
  卓尼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建成“红色博峪村”“田园力赛村”“神秘江车村”“传奇尼巴村”“神泉若龙村”“多彩西尼沟村”等一批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总投资17.7亿元的150个小康村建设项目,受益农牧户达6162户2.9万人,涵盖4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所有建设村主干道硬化达100%,巷道硬化达90%以上。立足“长远化”发展兴产业,引进龙头企业4个,建成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18个,发展产业化企业12家,带动3800户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卓尼县倡导现代文明理念,注重培育良好生活习惯,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成为行为遵循,乡村在自然和历史、现代和传统的交织中散发出了芬芳韵味,建立党委领导、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打造了安全有序、和睦和顺、守望相助的善治乡村。
迭部:生态家园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迭部紧扣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条主线,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力度,集全县之力推进扎尕那大景区建设,投资2.04亿元的益哇沟口至扎尕那旧路改造提升项目正在开展路基和桥梁涵洞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投资1770万元的扎尕那4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有力推进;投资近3.5亿元实施了电尕、俄界、茨日那、腊子口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投入使用;投资5500万元的县城中心广场2号酒店及演艺中心项目年内可完成3000万元的建设任务;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企业21家,开发旅游商品30余类、200余种,促进了农牧民增产增收。截至目前,全县旅游人数达86.8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52亿元。
  迭部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下派23支273人脱贫攻坚工作队和29支239人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分批轮训乡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2462人次。选派2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骨干教师到省级医院、西藏医疗机构、天津教育部门挂职培养,下派卫生计生、教育教学、农林科技特派员170人到乡村定点帮扶,开展“专家人才下乡进村服务”活动,联系培养乡村人才723名,引进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人才217人,为全县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选派16名骨干教师赴天津教育部门培训挂职,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实行县乡轮岗支教,新建、改扩建农牧村双语幼儿园40所,投入7832.82万元用于薄弱学校硬件建设,排摸出的157名适龄儿童已全部劝返,控辍保学工作圆满完成。
  迭部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三年来累计投入环境综合整治经费7326万元,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5万余份,聘用农村保洁公益性岗位人员624人,环卫工113人,新建城乡垃圾处理点461处,清理清运各类垃圾7.9万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5万余份,开展专项督查1056次,下发整改督办单813份、督查通报235期,反馈整改各类问题8987个,约谈201人次。
  迭部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重大政治任务,共投资10.56亿元建设了10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示范村)。目前,2015年11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和2016年28个小康村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2017年28个已进入收尾和验收阶段,今年的35个已全面开工建设。
  迭部县针对作风建设突出问题,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专项整治;针对组织建设突出问题,开展“软乡弱村”专项整治和“村霸”专项整治;针对制度建设突出问题,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专项整治,探索出了具有迭部特色的基层治理“十户联防”、环境革命“十户联保”、民族团结“十户联创”、文明创建“十户联育”新模式,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舟曲:让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舟曲县严格按照“965356”标准,人居、经济、环境、文化“四张牌”一起打,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已经建成72个村组,正在建设146个村组,预计全部投入将达到27.69亿元。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努力彰显舟曲特色,利用已有的瓦片、石头、树木、水渠等,垒院墙、修护坡、搞绿化、建景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入、相得益彰,出现了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各皂坝村、“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拉尕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土桥子村等一批各方赞美、游客喜爱的特色村庄。
  近年来,舟曲旅游人数不断攀升,今年前8个月已达89.22万人次、同比增长86%,创收4.16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加快推进以拉尕山、翠峰山、大峡沟森林公园、庙沟、龙王沟为两翼的景区建设,全面实施总投资近3.79亿元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翠峰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启用,新建旅游厕所44个,改“旱厕”18893座。拉尕山风光灵秀、翠峰山花海斗艳、大峡沟千层竞秀、庙沟藏奇纳秀、龙王沟万壑争流。以两河口、老城区、峰迭新区、法官学院四大接点为核心,投资4920万元大力实施亮化、自然生态、彩色长廊、民俗文化、人文景观、特色村寨六项工程,白龙江沿线10个村秋冬景观、老城区“幸福塔”、新区湿地公园亮化和南山观景台加紧建设,构建起了白龙江绿色长廊。精心打造18个特色旅游专业村、223家农(林、藏)家乐,“五节一会”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国内外八方游客观光旅游,舟曲厚重的历史文化进一步被外界所熟知。
  四年来,站在舟曲看甘南,城乡环境卫生、百姓精神面貌、干部工作作风,方方面面变化有目共睹,舟曲将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下拨垃圾清运经费208万元、城市维护管理和绿化等专项经费400余万元;整合生态文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等项目各类资金5600元万元,投入全域无垃圾治理;为532个村民小组划拨保洁经费630余万元,配备乡村保洁员1358名。深入实施“十大提升行动”,投资2900余万元改造提升老城区医院沟、东街、南街等。扎实开展城乡家庭卫生整治行动和绿色家庭创建行动,对399户贫困户黑旧房进行亮化改造。全力做好日常保洁、“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
碌曲: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碌曲县认真贯彻“点上抓景区、面上抓景色、空间抓布局、整体抓协调”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打造国道213线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加大郎木寺、加仓、尕海湖、尕秀和县城的民族特色化改造提升力度。截止8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1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亿元,分别增长7%和12%。
  碌曲县尕秀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以“全州第一个村级4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把原有民居改造与新建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把生态畜牧业与文化旅游业结合起来,把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带领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截止8月底,尕秀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312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5500元。从2015年开始,共实施小康村建设53个,占全县95个村民小组的55.8%。
  今年以来,碌曲继续深入推进环境革命,加强力量配置,全县共聘请环卫保洁人员168人,实行“定段、定块、定员、定岗、定任务”,环境卫生职责更加明确。突出人畜分离,全县共建成牲畜暖棚2695座。加大厕所革命力度,全县共建成使用旅游厕所23座,农牧村公共厕所48座,户内厕所2575户。环境的改变,让老百姓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村庄干净了,院落整洁了,个人卫生也变好了,老百姓的生活与城里人的生活差距越来越小,幸福感越来越高。
玛曲: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玛曲县依托“天下黄河第一弯”“世界最大最美湿地草原”“格萨尔发祥地”“中国赛马之乡”“藏族民歌弹唱故里”优势资源品牌,高标准完善全县和各乡镇旅游总体规划、主要景区景点专项规划,构建草原新城旅游区、河曲马场旅游区、阿万仓旅游区、黄河首曲湿地旅游区和户外探险旅游区“五区”联动发展的旅游格局。
  玛曲县加快景区建设步伐,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量达到3亿元左右,阿万仓湿地公园和河曲马场湿地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8.9%。
  玛曲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盯目标要求、时间节点,高标准打造草原生态新村。截至目前,7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总投资达到6.54亿元,涉及牧户4093户18147人,2016年、2017年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2018年新建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通过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改变了生产习惯,也极大地促进了牧村乡风民风转变,牧民群众感恩意识、上进意识、团结意识持续提高。
  全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州政府全面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始终坚持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严格按照“视线内不见垃圾”这一标准要求,重点突出城市城区、乡镇村组、河道水域、公路沿线、景点景区“五个方面”,以“四全”为抓手,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跃马扬鞭启新程。甘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全州上下团结一心,干部群众砥砺奋进,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乡村景象愈加清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给甘南的农牧村增效注入新的动力,必将给广大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必将把甘南的农牧村建设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新乡村。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