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花溪区骑龙村罗依新寨易地搬迁奔小康——
搬下山来廿余年 村民增收九十倍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09月1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煤油灯 野菜饭


  唐正章回忆,搬进新居那一刻,他像在梦里一样。宽敞明亮的瓦房能遮风避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省去了挑水之苦,明亮的电灯驱逐了夜晚的黑暗……很多村民当场落泪。
  那一年,村民们在新居里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新年。“是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从此告别了茅草屋、煤油灯、野菜饭。”唐学友说。

  快进屋来坐!”近日,记者刚进入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罗依新寨,就受到多名苗族村民的热情邀请。
  “现在新寨的村民都好客得很。”骑龙村村支书刘其云说,要是20多年前,家徒四壁的村民们都怕家中来客。
  罗依新寨是由原老鸦山村民组于1995年异地搬迁新建而成,是贵州首个扶贫搬迁村。搬迁前,该组23户109名苗族同胞居住在距新址近两个小时路程、海拔达1500多米的老鸦山上。住茅草屋、点煤油灯、吃野菜饭,人均年收入200多元,是当时老鸦山村民的真实写照。
  23年光阴如箭。如今的罗依新寨共32户186名村民,大部分人住上“小洋楼”、开上小汽车,2017年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8000多元,相比搬迁前增长了约90倍。
搬下山 告别贫穷与落后
  多年以后,老党员唐正章仍会回想起1994年5月19日。那天,老鸦山村民组申请搬迁报告获批,唐正章听到消息高兴极了:“终于要改变了!”
  “原来住的茅草房,一下雨,床上的被子全部淋湿;喝水要到三四公里外的地方挑;吃盐要去青岩买,吃茅草根、蕨粑是常有的事……”现已86岁的唐正章对过去的贫穷生活记忆犹新。
  吃粮靠救济,花钱无着落。村民唐学友记得,自己10多岁时才第一次下山,是因为跟爸爸背东西去青岩赶场换盐。
  1994年,市委办公厅“贵阳沿边行”调查组来到老鸦山村民组,发现无电、缺水、不通路,耕地面积少且贫瘠,是老鸦山村民贫困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相关会议纪要显示,要解决老鸦山水、电、路的问题需要投入近50万元,而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发展问题。仔细算过账后,调查组一致认为:实施移民搬迁扶贫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但是,实施搬迁必须是村民自愿。对这片世代生活的土地,很多村民心理上一时难以割舍。
  于是,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老鸦山逐户进行宣传动员,为村民们描绘扶贫搬迁之后的美好蓝图。市委办公厅还专门组织“老鸦山群众参观团”,到贵阳“开眼界、换脑筋”。
  最终,搬迁脱贫,成为了老鸦山村民的共识。
  紧接着,搬迁工作快速推进,召开专题会议,成立领导工作小组,距离乡政府只有十几分钟车程、地势平坦的罗依山下的20亩土地、110亩荒山被确定为搬迁建设用地。
  1994年8月,搬迁工程正式动工,接下来的5个多月里,这里上演了邻帮邻、户帮户、亲帮亲、干部帮群众的火热建设场面。当时村民还自发规定,无故不出工的罚款5元。
  1995年1月,老鸦山上的村民告别了破旧草屋,搬进了罗依新寨25栋砖木结构的新瓦房。
  唐正章回忆,搬进新居那一刻,他像在梦里一样。宽敞明亮的瓦房能遮风避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省去了挑水之苦,明亮的电灯驱逐了夜晚的黑暗……很多村民当场落泪。
  那一年,村民们在新居里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新年。“是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从此告别了茅草屋、煤油灯、野菜饭。”唐学友说。
谋发展 脱贫增收筑根基
  “搬进新居后,大家都觉得,今后不能再靠政府救济,得自己努力去挣幸福生活。”唐学友说。
  在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罗依新寨新开垦了50多亩新土和5亩新田。村民们不懂种植技术,政府就组织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对村民进行现场教学。1995年,罗依新寨的水稻亩产达900斤左右,玉米亩产达450斤左右。
  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怎样才能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再迈进一步?
  上个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罗依新寨人也不甘落后。黔陶乡党委副书记郭鑫说,当时村民们主动向乡政府、区政府申请项目,并利用当地硅矿资源优势发展起了硅矿产业。
  50多名劳动力纷纷投工投劳,很快修通了到矿点3.5公里的路基,并在修路的同时启动了硅矿开采,日开采量达100吨、产值近2000元。依靠硅矿产业,就近务工成为村民们的挣钱新门路。
  在当地政府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政策带动下,罗依新寨实现了“户均一头牛、一头猪”的目标。养了60只羊的村民唐广兵,成为了当时寨子里的“首富”。
  1995年起,罗依新寨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村民们在房前屋后栽种起了葡萄等经济作物,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
  “搬迁两三年后,寨子里就有好几家人用起了座机电话。”村民罗大盛回忆,之前村民们都不知道什么是电话。
  这一年,村民人均收入比两年前多了500元。
奔小康 特色产业拓新路
  解决了温饱,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罗依新寨村民开始考虑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长久之计。“挖矿破坏了环境,种水稻、玉米只能解决温饱,咋个才能真正富起来?”很多村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2002年,花溪区农业局开始在黔陶乡赵司村、马场村、骑龙村发展香葱种植,很多村民走上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康庄大道。
  一开始,由于资金、技术等原因,罗依新寨没有一户村民加入产业结构调整队伍,不少村民只能去邻近村、组的种植基地务工,唐学友就是其中一个。
  时间越长,唐学友越觉得,这样“给人卖苦力”的日子需要改变。2003年,他决定做罗依新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出五分地来种植香葱。
  “通过‘葱—水稻—葱’等生态循环产业化种植模式,香葱一年可以轮种三季。”郭鑫说。
  按照这种方式,一年下来,唐学友净赚了3000多元,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后来还发展起了仔姜种植。
  2008年,唐学友推倒原来政府出资修建的砖瓦房,盖起了两层楼房。
  唐学友的成功起了示范作用,寨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香葱、仔姜,产业结构调整之风越吹越劲,经济作物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2年8月底,花溪区在骑龙村建立了占地1300平方米的香葱批发市场,,香葱产业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后来,罗依新寨种植的香葱还成了黔陶乡的万亩香葱基地的组成部分。
  2017年,罗依新寨人均收入达18000多元,是搬迁前的90倍左右。如今,罗依新寨原来由政府出资修建的砖瓦房,大部分已经变成了村民新建的“小洋楼”。走进村民家中,大屏彩电、双开门冰箱等现代化电器已是寻常物。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村民们在寨子里最醒目的地方建起了“心言图书室”,陈列室里的一张张图片,向来访者诉说着发生在罗依新寨里的巨变。         (据《贵阳日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