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李建舟 本报通讯员?陈金合?张小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只有基层党建工作实起来、党组织强起来,干部群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碌曲县达拉乡一位老村支书谈到村里党员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村里党员开会喊着都不来,如今,年轻党员满怀热情争着干,老党员精神抖擞带头干,这种氛围让我深受感动。” 我州始终坚持用好思想建党这个“传家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突出问题导向,注重探索创新,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推动甘南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聚焦体系建设:推进集成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州委组织部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农牧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相继推出了“三联四问五制”“五包双承诺”“万名乡镇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民心党建先锋工程”等工作载体。全面推进农牧村、机关单位、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编印了藏语版《手册》和藏汉双语《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应知应会100问》,探索“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柜式管理”新模式,解决了基层“不会抓”和“怎样抓”的问题。 全州成立村民小组党小组2673个,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党组织达到了100%,向“两新”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749名,大力推进“三链”建设,做好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产业链上党组织组建,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截至2017年底,全州共有基层党组织3190个。共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556个,累计帮扶项目、帮办实事4.34万件,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 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着力构建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良好格局。以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县乡两级领导班子,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战斗堡垒和尖兵作用,帮助贫困群众挖穷根、找门路,抓好建档立卡、数据核查、项目实施等工作。截至目前,284个贫困村中有38个脱贫退出。 聚焦队伍建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基层骨干力量 乡镇党委书记、农牧村党组织书记、农牧村致富带头人,是建成全面小康的基层骨干力量。 州委要求,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选拔使用一批优秀干部,形成干部从基层成长、优秀人才愿意到基层去的积极导向。坚持把熟悉农牧工作、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来。 优化队伍结构、推行退出机制、开展“示范培训”、提高基础职务补贴、择优选拔公务员……州委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抓基层、打基础,着力打造一支过硬的基层党员队伍。 “互联网+党建”工作,充分利用流动党校、农牧民讲习所、甘南州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和“甘南组工”宣传矩阵等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党员教育培训新模式,受教育群众达12万余人次。从青年农牧民、学校、非公企业、社会组织、脱贫攻坚一线共发展党员6220名。 把有限的资源向乡镇倾斜,5年来考录2886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和事业单位工作,选聘大学生村官 440名,并全部充实到贫困村任职,录用乡镇公务员34名,抽调选派1023名干部下沉到乡镇,组建87支1400多人的脱贫攻坚突击队,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1600多人,贫困村党组织调整接续第一书记736人次,基层一线力量不断充实壮大。 着力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一大批党性强、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年轻优秀干部进入了乡镇领导班子。同时为95个乡镇配备了副科级党建办主任(组织员)和党建干事,扎实推进农牧村(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切实把党性观念牢、群众基础好、能力素质强、致富本领高的党员选进农牧村(社区)班子,实施“万名乡镇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双语”培训工程,以藏语为主培训乡镇干部2981名,以汉族为主培训藏区村干部1627名,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聚焦基层基础:夯牢基层组织建设的坚实保障 全州各级党组织坚持真金白银投向基层、精兵强将充实基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实行倾斜基层的差异化政策,逐步建立乡镇和村组工作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将乡镇公用经费提高到了50—60万元/年,村级组织办公经费补助额度年均达到2.5—3.1万元,并建立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全州662个农牧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237个,收入在5万元以上达到的27个。 投资5.7亿元完成95个乡镇周转房和乡镇“五小”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差的问题。落实农牧村村组干部报酬待遇动态增长机制,至2018年,8县市按1.85-2.3万元/年的标准落实村干部报酬,按0.55-0.85万元/年的标准落实组干部报酬,平均比2011年提高2.3倍和2.4倍,村干部岗位吸引力逐步增强。 强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姓“党”、阵地为民的功能和定位,紧抓中央扶持藏区发展重大机遇,加大农牧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2012年以来,整合资金2.764亿元,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662个;2018年,争取中央支持藏区发展项目资金2600万元,依托上海同济大学师资和技术优势,对6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升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聚焦主责主业:促进党建工作任务落地见效 我州建立完善“书记抓、抓书记”的常态工作机制,把基层组织建设摆上战略位置,与全州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建立党建责任清单,层层签订《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了县市委书记抓党建23项重点任务,州直党工委书记19项重点任务,乡镇党委书记22项重点任务和46项村“两委”班子工作任务。在州县市党政班子成员中,实行以“联部门、联县市、联乡镇、联农牧村、联学校、联企业”为内容的“六联”制度,进一步明确党委的主体责任、各级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做到了人人有责、人人担责。 开展述职评议考核,把党建述职评议与经济发展、维护稳定等相结合同考核。每年组织开展县乡村及各行业系统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并就上年整改情况作出回应,强化述职考核评议结果运用,推动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体系。 加强党建工作督促检查,落实月报告、季督查、半年考核工作机制,通过印发通报、整改通知书和建立整改台账等措施,督促各级党组织抓好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2017年以来,州委组织部先后开展调研督查15次,对460多名考核排名靠后、党建重点任务抓得不紧、整改工作推进不力的党组织书记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了约谈和问责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