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君武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大胜利召开,40年的砥砺奋进,40年的沧桑巨变,卓尼的交通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一条条柏油路延伸到村镇沃野,一座座桥梁延伸到藏区山寨,安全畅通、方便快捷的运输网给全县人民生活带来质的飞跃,为卓尼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解放初期的卓尼,没有一公里现代化的公路,没有一米现代化的桥梁,当时交通被当地藏族群众称为“全木大车道”:木结构的马车或牛车,崎岖狭窄的道路,简易的木架桥以及古代遗留下来的栈道。虽然1950年10月,卓尼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就设立了建设科,统管全县交通运输业,但受资金、技术、装备限制,“行路难、出门难”的状况在建国后30多年里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洮河两岸。卓尼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卓尼人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受着剧烈冲击,“发展经济,交通先行”逐步成为各级干部职工的共识。县委、县政府决心抓住机遇、超前规划,加快地区公路网络建设,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数字见证发展。1978年至1988年,全县新改建公路11条209公里,桥梁23座585米,迈出了卓尼建设现代化公路网络的第一步。1988年至1998年,投资305万元打通了岷麻公路、羊临公路以及多架山电站专用公路;投资344万元修建永久性钢混结构双曲拱桥2座,投资175万元修建石拱桥7座、涵洞2道14米。到1998年底,县境内有省道5公里,县乡公路及林区公路10条472公里,大中型钢混结构桥梁8座477.54米,客运线路2条130公里,各种营运汽车312辆,累计实现旅客周转量265万公里,货运周转量5595万吨公里。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十一?五”以来,卓尼公路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县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向初步缓解的重要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致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无路不通、不通则穷”等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全社会发展交通的喜人局面。在路网规划调整过程中,牢牢把握国省道路网规划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积极衔接争取一大批县乡道进入了国省道路网规划,使全县国、省道规划总里程分别达到212.707公里、297.017公里。岷合二级公路、合冶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二级公路零的突破,县通二级公路、100%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公路主骨架网络结构大幅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成型。截至2017年底,境内二级公路121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932.236公里,县道7条326.994公里、乡道6条69.279公里,桥梁91座2276.3延米,97个建制村通畅工程共完成建设任务535.963公里,实现100%建制村通水泥硬化(沥青)路目标任务,基本形成以县府柳林镇为中心,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干的公路网络,打通了阻滞农牧村发展的“栓塞”,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俗话说,公路建设“三分建,七分养”。为了实现公路安全、畅通、无阻的管护目标,卓尼县交通运输部门始终把养护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按照春季重点整治路面病害、夏季加强边沟等排水设施的清淤及路面坑槽搓板正平保畅、秋季全面修复、冬季清雪除冰保安全的原则,精心组织,对全县农村公路全覆盖养护。自2013年以来,县财政按照本级公共财政收入和中央均衡发展转移支付总和的1%拨付交通运输部门,每年投资300—400万元对全县932公里农村公路进行日常养护及水毁维修。认真贯彻“建管养并重、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保障畅通”的方针和“建管养并重,以养管为主”的指导思想,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工作思路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实行县乡两级双重管理;对辖区内管养公路及桥梁进行技术状况评定,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年度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方案,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坚持依法治路,在全县各乡镇坚持开展路政法规宣传活动,提高沿线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加强上路巡查,依法整治占道堆物、打场晒粮、损坏路产等行为,确保了公路安全畅通。 40年风雨兼程,40年扬帆猛进,卓尼的现代交通运输业从零起步,不断发展壮大,为农牧民架起了一条条创业致富的“金桥”。“十三?五”期间,卓尼县牢固树立“交通先行”的工作理念,立足县情实际,以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坚持交通优先发展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扩大交通运输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网络完善、构建公路、水运、游路为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在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建设高等级公路,一务条康庄大道将延伸得更深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