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申五斤脱贫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11月2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王力 通讯员 王丽霞


  记者 王力 通讯员 王丽霞

  11月12日。跟随帮扶干部李雪英来到岗沟村塬上社时,已是傍晚。
  大家在村口的老白杨树下,小憩了片刻。天际的浮云,是温暖的橘色;将军山在夕阳的余晖中,形象更加逼真;冶木河蜿蜒着向前流去。
  岗沟村是2014年天津援建项目村。修葺一新的房屋,一律白墙青瓦,尽显江淮风格;干净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门口;宽敞的文化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村道两旁,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很多人家大门口的墙角边,堆积着各类药材。空气中弥漫着别样的清香。
  李雪英的四户帮扶户,在岗沟村塬上社。申五斤是其中最困难的一户;其他三户都相继脱了贫。2015年帮扶初始,申五斤家仅有的三间土坯房,墙壁被炭火熏得漆黑,炕上堆着的被褥又旧又脏,几件家具缺腿少门。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
  申五斤一家四口人。今年58岁的申五斤,腿脚有毛病,属三级残疾;妻子蒲尕梅既要带孙女,又要干农活;儿子离婚后整天不着家,打工挣的钱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计,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
  2014年年底,申五斤在镇、村干部的鼓励帮助下,申请了天津援建项目。第二年开春拆除旧房后,在原址上修建新房。他家缺少劳力,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用两年时间,盖起了六间瓦房。
  2015年年底,申五斤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镇、村干部帮助申五斤谋划产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2016年开春,申五斤种植了柴胡、羌活、党参等药材。老两口脱贫的信心无比坚定,整天在药材地里忙碌。
  2016年年底,通户道路硬化,自来水引进院子,光伏发电项目落地生根。2017年春节刚过,申五斤拿出卖药材的钱,在村干部和村里人的帮助下,修了三间偏房。种植方面,他采用在啤特果园里套种油菜的方式,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耕地。除自给自足外,将余粮卖成了钱,还领到了种植补贴。
  今年5月,申五斤去外地参加了镇上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自己又多次去附近的几个蜜蜂养殖合作社学习。6月以后,国家拨付给贫困户的产业扶持和人居环境改善资金到位后,申五斤又拿出积攒的一些钱,购进了十箱中蜂,买了三头猪崽、五只羊,继续种植了柴胡和羌活等药材,套种油菜十亩。9月份,又将西面的三间偏房盖起来,把院子全部硬化了。
  今天,李雪英是去申五斤家核查各项脱贫认定指标的达标情况。
  刚走进大门,一个小女孩就朝上房喊:“阿爷,阿姨来了!”小女孩是申五斤的孙女欣怡。李雪英摸了摸欣怡的头,欣怡笑了。
  院子里打扫得整洁干净,暖廊玻璃擦得透亮,炕上铺着崭新的床单。上房里的炉子生了火,茶壶里的水沸腾着。申五斤已经在杯子里放好了冰糖桂圆和茶叶,等着核查小组一行人的到来。
  大家坐定后,李雪英拿出了计算器和表册。申五斤连忙说:“不急不急,先喝口茶吧!”
  核查组按照年初制定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和措施,逐项进行了核实。然后来到院子,看自来水是否正常,柜子里粮食是否充足,最后核对了教育和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
  开始核算收入和支出。申五斤说:“儿子今年打工,拿来了5000元;媳妇在合作社的药材地里除草,挣了3400元;地里的庄稼也不错,油菜籽收了二十几袋子,光补贴就领了2000元;去年种的四亩大柴胡卖了3600元,还有两亩多小柴胡没有收完;前两天宰了一头大猪,卖了1500元;光伏发电一项,收入1800元。”
  妻子蒲尕梅又补充道:“还有镇上领的那些钱。”
  她说的“那些钱”,指的是“一折通”上的低保金、养老金、残疾人保障金、粮食补贴等政府转移性收入,有15400元。
  申五斤说:“等明年卖了蜂蜜,就准备还扶贫贷款。”
  随着计算器滴滴的按键声,申五斤家的收入,在稳稳地上升着。李雪英的心里,也有了底。
  申五斤说:“李书记,我家今年能脱贫就脱贫。三年来,你为我家操的心够多了。我一个庄稼人,也不会说啥,都是党的政策好,要不然我家这么一个烂摊子,啥时候能脱贫呢?”申五斤咧开嘴笑着,眼圈却红了。
  从申五斤家出来的时候,繁星缀满了海蓝色的天空。冶木河奔腾着向前流去,像时代的进行曲。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