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徐锦涛 记者 郑君武
两年前的卓尼县纳浪乡朝勿村,晴天扬沙,雨天泥泞,垃圾遍地,耕种方式传统守旧,是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如今的朝勿村,沿路的杨树被深秋染成了金黄色,路两旁的菊花争奇斗艳,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洁净的环境让人恍若置身于江南小镇。 深秋清晨,寒意渐浓,村民全喜成将自家的180只蕨麻猪放到山上放养。闲暇时刻,全喜成开始盘算起今年的收入——到年底每只猪可以卖到1000元左右,除去成本后可以净赚八九万元,再加上养蜂收入的一万多元,今年全家收入可以突破十万元了……全喜成是去年的脱贫户,想到今年的稳定收益,他心里乐开了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谈到朝勿村近两年的发展变化,村委会主任俞生荣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子以前没有产业的支撑,村民一年下来就全靠外出务工和种点庄稼,收入很低,现在我们村子里办起了村级集体经济公司,还建起了养蜂基地,像全喜成的脱贫故事,在我们村很普遍。” 2016年,朝勿村被列为卓尼县第一批生态文明小康村,硬化了主次巷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公厕,修了新河堤、观景桥、停车场,全村改厕、改厨、改圈、改院、改炕、改大门、改洗澡间,“七改”完成率达95%以上,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房子建好了,道路修通了,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的腰杆硬起来?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结合“三变”改革,2017年6月,朝勿村迈出了“弯道超车”的关键一步,成立村集体经济企业——卓尼县朝勿村富民产业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村里将一批惠农资金整合后,全部注入集体经济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其中与一般农户签订分红协议,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保底分红协议,实现了农民变股民的华丽转身。 在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和产业带动下,截至去年年底,朝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由2016年的78户326人,降低到45户164人,今年计划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