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蕾
76年出生的我,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成为改革浪潮中的亲历者、受益者,回看改革四十年风风雨雨,确有不一样的感触。 一、穿在身上的“历史”——服装 “的确良”是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最熟悉不过的面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头戴蓝色“罩照帽”,一身蓝色的中山装,洗得褪了色,依然穿在身上。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蓝白三色。在我们小县城就找不到穿裙子的女人。小孩的衣服是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破的部份,东拼西凑改成的。冬天,穿着自制的棉袄、棉裤,常常要穿好几年,棉花往往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穿在身上冷冰冰的。出门裹着袖筒,冷来缩着颈项,勾着背。就这样,打发着年复一年的严冬。 小时候姐姐用白线手套的线给我针织了一件毛线衣,我整天穿着它,招摇过市,小伙伴们羡慕的不得了。就如孔雀喜欢张开尾翎炫耀是一样的道理。仅仅是毛线衣,都会有此风景。那时的衣着水平由此可见一斑。再后来,毛线的问世,让我告别了穿在身上圆嘟嘟的棉衣棉裤,我穿上了手工编织的毛衣毛裤,又轻巧又暖和。 人们穿的鞋,大多数是布鞋、解放鞋、塑料凉鞋。布鞋是纯手工纳的,冬季多是手工纳制的棉质鸡婆鞋。鞋底是用废旧布一层层用浆糊沾在一起,约一公分厚,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针纳制而成。为了耐穿,常常会在鞋底钉上一层胶。儿时布鞋、棉鸡婆鞋伴随我长大,当我拥有第一双皮鞋时,心情激动又不敢穿出门,怕看到小伙伴们羡慕的眼神。而我的第一双皮鞋是我大哥去天津进修学习时给我买的。皮鞋是奢侈品。能穿皮鞋,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走在甘南州城乡,群众穿衣不再局限在传统服装上,各式各样的知名品牌服装成为追逐时尚的体现。时尚的服饰、流行的鞋子,成为广大少数民族青年追逐的潮流。 现在的甘南人,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装扮,城市的风景不再单调。凭衣帽取人这句话巳毫无意义。如今,要找到一个穿补丁衣服的人,反倒成了难事。时装制成旧貌,留有烂孔穿着还成了新颖。两相对比,恍若隔世。 二、餐桌上的“变化”——饮食 我们家是居民户口,由国家按计划供应,粮食定量,每月到粮站凭粮票打粮,打油。在我的记忆里,粮站供应的面粉有优等粉、优粉、普粉。油仅够每天炒菜使用。想吃一顿肉,是不容易办到的,吃肉称为“打牙祭”。每月用于吃饭的开支,要占父亲工资收入的70%以上。 每天两顿饭。做饭得计划着,万不能贪嘴多下锅,不然,提前吃完本月的粮,就会挨饿。有句俗语说热镆镆不让尝,其实就是刚蒸出锅的热镆镆能一下子吃好几个,为了不让一家人挨饿,那时候是不让吃热镆镆的。我们的饭桌上最常见的菜就是炒洋芋条、炒洋芋片、炒洋芋疙瘩。吃食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经得住饿。 小时候,由于交通落后等原因,甘南每到冬天新鲜的蔬菜就没了,家家过冬得储备蔬菜,不外乎土豆、萝卜、白菜,而且家家腌制大白菜,我家人口多,光大白菜和红萝卜就腌一大缸,炒着吃或是凉拌着吃,现在回味起来觉得特别好吃,而在那时除了吃腌咸菜再没有其它菜可吃。 40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们的餐桌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农贸市场上蔬菜、瓜果、蛋、禽、肉类摆上了货架,一年四季随吃随买。就芒果来说,我第一次吃是在十一岁的时候,稀罕着吃完了,那芒果的果香刻在了我的记忆中,而冬天储备大白菜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饮食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城镇,农牧区也一样。百姓的餐桌也不一样了,各种肉类、蔬菜合理搭配,而且如今家人聚会吃年夜饭,更多的是选择走进饭店品尝厨师们的手艺。 三、民生的“体现”——住房 我们住房条件的改变是不争的事实,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群众福祉。 儿时的记忆已有些模糊,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住房情况还是能够浮现在眼前。在七十年代之前,人们的住房无多大改变,人们居所基本保持在五十年代时的状况。房内的锅灶十分简陋。烧锅煮饭,大多燃料是柴、草等。人人睡的是炕,铺上谷草,上面是草席,一住就是十几年。当有了土木房,墙壁空空,地下无地板,坑坑洼洼的土地,一漏雨,堂屋也是稀泥浆。厕所普遍简陋,有的人户,仅用一草席做门,又脏又臭。一般家具,无非简单的桌椅。柜子更是粗糙,装衣服有一木箱就满足了。点灯多是煤油灯,清油灯。昏黄的,暗暗的,油烟常熏黑墙壁。逐渐的,私人建房越来越多,新修的木房,砖混房在农村巳成普遍。但凡新住房,普遍增添钢筋,抗震性能加强。就是农户,房屋的内外装修也越来越考就。房内安有地砖,墙砖。卫生间,厨房也趋向城市的潮流。煤油灯,清油灯早巳被人们遗忘。电灯,LED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厨房也告别了烧柴禾的日子。 渐渐地,从平房到楼房,从土坯、红砖到钢筋混凝土,从四面受风到玻璃温室……我们的住房从满足基本的防风避雨到舒适温馨,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州很多村被列入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范围,对村子外观进行了统一规划、精心打造、整体修整,村庄美丽了,越看越漂亮。 近年来,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我州许多普通老百姓不仅实现了有房住,而且追求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厚重的藏文化气息、优美的城市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高素质的市民、高效的政务环境……一个个城市文明的剪影,被镌刻在甘南发展的记忆中。 四、致富的“前提”——修路。 四十年前,交通不发达,人们出行基本靠双脚。那个时候,在外求学的学子、上班工作人员,放假休息基本不回家,不是不想家,是回一趟太难了。那时候可真是“有家难回,无处可去”。但现在不一样了,柏油马路修到村口,回趟老家也就1个小时左右。以前从临潭到合作几个小时,现在一天可以走几个来回了。 建州前,甘南交通十分闭塞落后,1945年建成的岷夏公路是甘南境内唯一的干线公路,但全线未建桥梁,汽车勉强通行。而当时以骡、马、牛驮运以及木轮大车为主运输方式,更是晴通雨阻。 随着第一条干线公路兰郎公路的建成通车,到与岷夏公路的接通,之后又修通卓尼到电尕寺公路。这几条公路段建成通车,逐渐将各县市紧密连接起来。 2005年以来,临合、合郎、岷合、尕玛、合冶、迭宕等二级公路建设,彻底改变了甘南交通现状。全州公路里程达到7423公里,比1978年增长2.0倍,二级公路达到532公里。说到以前地方交通状况,十年前,卓尼到合作路况不好,车程4、5个小时左右,一路坐下来“骨头都快散架了”,现在卓尼到合作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来回不到2小时,既方便又快捷。 2013年,夏河机场的建成运营,结束了甘南没有民用航空的历史,也改变了甘南仅靠公路单一出行的交通网络格局,为甘南本土居民和外来旅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交通的便利,让甘南人走向了远方,也让更多的人走进了甘南。 现在,我们出行交通工具也由自行车、摩托车逐渐转变成私家车,要想跨地区跨城市出行就会选择火车、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 改革开放四十年,改革的春风吹了四十年,从1978年至今,甘南州已经走过了40年峥嵘岁月。40年来,甘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与1978年相比,实现了大幅增长,全州经济社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发展了,进步了;人民群众富裕起来了,幸福了,笑起来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注重养生了,注重健身了,身体强壮起来了。甘南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正在沐浴着改革开放40年的雨露,正在自信地迈着矫健步伐大踏步走在阳光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