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扶贫车间”到村口 群众脱贫有盼头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8年12月0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舟曲县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总体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累计减贫8万多人,贫困发生率下降53.65个百分点。2018年初,还有贫困人口10762人,贫困发生率9.05%,今年计划退出320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36%。凭借着吃苦耐劳精神和敢闯敢拼的品质,大批舟曲人离开家乡,走南闯北,经商务工,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资金、技术、人脉和经验后,开始返乡创业,逐渐形成“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态势。其中部分舟曲人回乡投资创办企业,把车间建在了村头屯尾、田间地头,让农村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成为了“扶贫车间”的最早雏形。
  新惊喜:企业受益群众实现多渠道就业
  在农村,有技术、身体好的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就是这些群众,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务工渠道,陷入了愈加贫穷的“怪圈”。
  将“扶贫车间”开进村,让舟曲县找到了一条企业发展,群众致富两者双赢的捷径。
  舟曲县天河菌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内,建档立卡户冯周琴做装料、接种工作,农忙时在家干农活,闲下来,就走进“扶贫车间”打工赚钱。“这份工作多好啊,不但能在家门口就业,赚钱补贴家用,更重要的是可以照顾孩子。”冯周琴感慨地说。
  企业要用工,贫穷户要脱贫。舟曲县坚持把“扶贫车间”建设推广作为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和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建立企业式、合作社式、居家式等模式,以政府主导、覆盖到村、延伸到户的“扶贫车间”带贫机制,紧盯带动企业这一关键,采取“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确保“扶贫车间”长效运行发展、稳定发挥作用。绿脉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实行“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建成“省级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和“就业扶贫车间”,现入驻企业30户,吸纳带动就业人数421人,带动贫困户400余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受益2000多户。天河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集食用菌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50人(贫困劳动力9人),人均月收入可达到2400元,做到了“经济扶贫”与“技术扶贫”双驱动。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扶贫车间”20家,解决就业3200余人,其中签订6个月以上用工合同,稳定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168人,灵活就业贫困人口210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有效解决了无法输转和无业可就的问题。
  新愿景:“扶贫车间”升级版助力乡村振兴
  “扶贫车间”发展之初普遍存在“散、弱、小”问题,如何推动“扶贫车间”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分散走向集约、由弱小走向强大?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舟曲县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这为“扶贫车间”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大有可为。县四大班子领导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再次对做大做强“扶贫车间”进行了系统谋划,大力推进行业覆盖精准化、车间布局精细化、发展模式精密化、技能培训精致化、岗位定制精准化、扶贫措施精深化,致力于打造“扶贫车间”升级版、构建脱贫攻坚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圆梦小康。
  ——把“小车间”聚集成“大产业”。结合舟曲县域经济规划,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紧扣各乡镇特色,做好“扶贫车间”规划布局,大力扶持创办“扶贫车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管理服务,鼓励“扶贫车间”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把“小岗位”厚积成“大课堂”。整合各单位培训资源,围绕“扶贫车间”技能培训需求,实行培训项目清单制度,并给予相应补贴,推行“短、平、快”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务工人员的素质能力,为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把“小作坊”拓展成“大平台”。健全“扶贫车间”管理机制,打造车间管理平台,结合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建设,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扶贫车间”成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就业创业的大平台。
  ——把“小加工”质变成“大规模”。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选择前景好、基础好、效益高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新的规模以上企业,促进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全县脱贫攻坚的大格局,确保2020年全县脱贫摘帽。
  为了确保“扶贫车间”发展后劲,舟曲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入更多企业来舟曲投资办厂。同时,还引导其他农产物加工企业、电商企业成立“扶贫车间”,确保“扶贫车间”辐射更广。
  大山微笑,黎民幸福。这个冬日,我们在舟曲县看到了贫困户脱贫的新愿望,正在家门口实现。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