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韩洁 陈炜伟 谭谟晓 叶前
在40年的时间轴上洞察一场深刻的变革别有深意。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序幕。 40年风雨砥砺,40年昂首奋进,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这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续写中国奇迹的有力宣示。
砥砺奋进,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东方奇迹 2018年9月26日,对53岁的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农民裘丽琴来说,终生难忘。 那一天,作为浙江省1800多万农民的代表,她现场见证了联合国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地球卫士奖”的历史一刻。 “我们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站在联合国的演讲台上,裘丽琴自豪地告诉世界,曾经贫困落后、脏乱差的家乡,历经15年美化建设,已蜕变成“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美丽乡村。 透着泥土芬芳的浙江乡村故事,正是波澜壮阔的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面镜子,映照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变革的滚滚洪流。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时,一定不会想到,中国不但没有被历史终结,反而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从1.8%到15%,这是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的攀升幅度;年均经济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欧日三者总和; 从97.5%到3.1%,这是40年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一升一降间,是一个泱泱大国短短40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东方奇迹。 为什么是中国?中国为什么能?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法想象中国能够取得如此成就。”俄罗斯《独立报》如是评说。 2012年12月,深圳莲花山顶,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第一次去外地考察便在此庄严宣示: “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40年前,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大江南北涌动滚滚春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勃勃生机。 从邓小平南巡谈话,到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个个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始终高瞻远瞩、把准航向,体现了强大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 6年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筑梦圆梦成为改革开放征程上激荡人心的高昂旋律,各个领域改革向全面深化推开。 锐意开拓,中国道路越走越宽 非洲,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十多亿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几代人孜孜以求的非洲梦。 刚果(布)总统萨苏曾多次访华,仅深圳就去过多次,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窗口”从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转身。 萨苏想知道,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把市场作用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惊艳世界的经济奇迹。 回望40年沧海桑田,答案就在其中。 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生机活力—— 2006年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人大代表们在审议国家新一个五年发展安排时,惊奇地发现:文件里不见“计划”二字,而是以“规划”代替。 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变,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功能的准确定位,更是中国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生动缩影。 “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恩格尔如此感慨。 当中国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全社会迸发出无穷的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40年来,中国市场主体从不足50万户增加到目前的1亿户以上,增长了200多倍;到2017年底,全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制造业总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商品短缺和凭证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引,让中国激发出砥砺前行的澎湃动力—— 从“百年煤城”到“海绵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萍乡正奋力转型。 12月2日,萍乡市见证了22个海绵项目完成签约。如今,这里集聚着100多家海绵产业相关企业,昔日黑臭的湖水正被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取代。 萍乡市的华丽转变,折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中国变迁。 40年来,从“效率优先”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中国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 激活亿万人民的奋斗和干劲,凝聚起中国实现梦想的磅礴伟力—— 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改革开放陈列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1980年,向阳镇在全国第一个取下“人民公社”的牌子,被誉为“农村改革第一乡”。 改革后,向阳镇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乡镇企业枝繁叶茂。如今,向阳人又在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中筑梦。 “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宣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西方媒体评价认为,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成为全球发展的榜样。 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说,抓住群众的需求,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就抓住了改革的关键。 昂首前行,续写中国新的发展奇迹 1978年,邓小平在日本访问乘坐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时感慨: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 40年后,“复兴号”列车已驰骋祖国大江南北,时速350公里,其疾如风! 从改革开放中来,奔民族复兴而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外界对中国发展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 “中国经济正处于其现代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说,更大的挑战是展望2050年以及中国“新时代”的理想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三年时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三十余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梦百年奋斗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谱写新成就,续写新奇迹,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社会的发展,总在变革中螺旋上升,在矛盾运动中前进。 与40年前相比,现在少了温饱与短缺的难题,但多了利益和观念的多元,也多了改革深水区的“阵痛”、转型期的“多难”。 社会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无终点。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人才体制、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 行动是最有力的答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158项改革举措,直探“深水区最深处”“最难啃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声势一浪高过一浪,风生水起、蹄疾步稳。 谱写新成就,续写新奇迹,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认识时代主题,回答时代课题,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顺势而为。 站在全球化的十字路口,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等逆流涌动。中国将走向何方?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广东之行强调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宣布一系列扩大开放重大举措……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释放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烈信号。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皮埃尔·皮卡尔评价说,没有任何困难会打乱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坚持改革的勇气令人动容。 在墨西哥首任华裔驻华大使李子文看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发展,将为更多国家带来发展红利。“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现在是主角,未来也是。”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上接一版) 经营主体带动。培育引进龙头企业6家,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55个,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入股资金达6.4亿元,带动农户8655户,预计2018年底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97.51万元,农户入股分红403.74万元。 公益性岗位安置。在全县设置公益性岗位3000余个,优先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1090人、草管员207人、村级保洁员971人、农村道路养护员281人;扶贫专岗公开招考大中专毕业生246人,让贫困劳动力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稳定收入。 依托“车间” 实现家门口就业 东山镇半山村的姚文燕家境贫困,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家中父亲患有慢性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奶奶需要人照顾,妹妹还在上大学。他一直想回家找份工作,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机会。 去年,姚文燕听说家门口办起了养鸭场,而且针对贫困户有招聘优惠条件。于是他从外地回来,经过面试,顺利进入舟曲县绿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我在养殖区担任防疫员,每月收入3000元,还有贫困补助。”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既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人。 随着“扶贫车间”的建设推广,舟曲县抓住这一机遇,把转移就业作为贫困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出台吸纳就业奖补、场地租赁费补贴等扶持政策,与相关企业沟通对接,运用四种“模式”,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成为“产业工人”。 作为全县就业扶贫基地之一,舟曲县绿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创建”模式,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公司总经理王永江告诉记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在基地培训就业,有创业意愿的贫困户还可以在基地内养殖、种植,通过企业回购,获取利润。 同时,舟曲全面实行“能人引领式”,引导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返乡农民工或致富能手创办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就业;“合作社带动式”,鼓励贫困人口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专业合作社,按不低于入股资金8%的标准为贫困户分红;“居家务工式”,吸纳贫困户和留守劳动力就地转移,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以“渔”获“鱼” 实现稳定性就业 学一门手艺,在家就能挣钱,是李军的梦想。去年,他梦想成真。 李军家是城关镇锁儿头建档立卡贫困户。平时他要在家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体弱的妻子,生活十分困难,外出打工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望。 去年11月,在县人社局的帮助下,他到兰州进行了挖掘机操作长线培训。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很快学会了这门技术,不仅没掏学费,还享受到人社局的培训补贴。 现在,他在县城一家公司驾驶挖掘机,每月收入达6000多元。 扶贫有“术”,脱贫有“路”。舟曲县把就业创业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创造适合贫困群众的就业岗位,让群众通过就业走向幸福生活。 缺技术、缺文化、缺信息是大多数贫困户致贫的“根子”。舟曲县积极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培训计划,开展以中药材种植、土蜂土鸡土猪养殖、农作物栽培为主的生产技术培训,以家政服务、泥瓦匠、拉面师为主的技能培训和挖掘机操作为主的长线培训,全年培训贫困人口5117人,就业月工资增加700至2000元。 结合舟曲劳动力技能特点和就业习惯,巩固提升新疆、江苏等劳务基地质量,在北京、天津、内蒙古等地拓建新基地,增强劳动力就业稳定性,目前共建劳务基地96个,组建临时党支部30个。 积极建立劳务中介机构19个,培育劳务经济人95名、劳务带头人181人,打造“舟曲龙江汉子”“舟曲保姆”等劳务品牌,有组织、规模化输转就业日趋活跃。 主动与天津和平区精准对接,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64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48人,签订就业协议33人。扶持建设电商企业5家、注册网店23家,带动513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