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清华简重现了多少古书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01月1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程浩


  ◎程浩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价值。
1.对于夏代历史的印证
  清华简中可以印证夏代历史的古书,可举出《厚父》一篇。该篇属于《尚书》的佚篇,在先秦时期曾广泛流传,还被《孟子》引用过。篇中王与厚父回顾了夏朝的兴衰,除了提到禹、启等开国先王,还特别讲到了皋陶、孔甲等人的事迹,具体细节虽然与《国语》《史记》等文献稍有出入,但大致框架仍是可以契合的。关于《厚父》的时代,学界有“夏书”“商书”“周书”等不同看法。该篇当是周武王代商后向夏朝后裔厚父“乞言”时所作。至迟在周武王所处的时代,夏人后裔所自述的夏代历史已经与《夏本纪》的记载没有太大差异。如此一来,《史记》对夏代历史的记载大体可信,便是不言自明的了。
  除了《厚父》之外,日前发布的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收录的《虞夏商周之治》篇,也有与夏代相关的内容。该篇所记载的夏代礼乐制度,虽然反映的可能只是战国人的认识,但是与相关文献对读也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2.对于商代历史的补充
  清华简中发现了多篇前所未见的记载商代历史的古书,大大充实了商代史料。属于成汤时期的有《尹至》《尹诰》《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篇,详细记述了汤在伊尹的辅佐下伐桀的过程以及代夏之后的治国之道。属于武丁时期的则有《傅说之命》三篇,完整地展示了武丁梦得傅说并以之为相的历史。此外,《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篇虽是后代托古之作,但也侧面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属于可资借鉴的间接史料。
3.对于西周历史的纠正
  周人所艳称的“文武受命”与“文王称王”等问题,过去由于文献记载多有抵牾,长期以来都是聚讼纷纭。清华简的《程寤》篇,虽然存目于汉人所编的《逸周书》中,但是文本在唐宋之后就亡佚了。简本的重新发现,为我们还原了文王去商在程,与武王并拜吉梦代商受命的全部过程,“文武受命”问题也可据之彻底厘清。清华简中最早公布的《保训》篇,内容是周文王去世前所作的遗言,开篇的“惟王五十年”一句,明确指出是时文王已在位称王,有力回击了汉代以来文王生前未称王的观点。此外,关于“西伯戡黎”是哪位西伯、武王卒年、成王即位年龄以及周公“居东”还是“征东”等经学史上的经典话题,在《耆夜》《金縢》《系年》等篇中均有重要线索。
  西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也存在着关于早期的记载多而中期、晚期少的情况。传世《尚书》的“周书”中,属于西周中期以后的只有穆王时期的《吕刑》一篇。清华简中多篇西周中晚期古书的重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这种差距。
  《系年》第三章记载了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曾将秦人从商奄迁徙到邾吾,十分明确地讲秦人来自于东方,颠覆了过往对秦人起源的认识。出自楚人自记的《楚居》篇则详细叙述了楚国的族源,包括先君季连的降生、楚人称号的得名以及历代国君在南方迁徙与发展的过程等,为研究楚国的历史提供了前所未知的珍贵史料。
4.对于春秋史传世史料的纠正
  《春秋》与《左传》记晋楚之事尤为详尽,其他诸侯国则明显要逊色得多。《国语》虽有八国之语21卷,但其中仅《晋语》就独占9卷,甚至根本就没有“秦语”,这与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地位也是不相匹配的。
  幸运的是,清华简中新发现了多篇属于“语”类的春秋文献,可以大大弥补《左传》《国语》的不足。其中记载秦穆公与楚国申公子仪对话的《子仪》,开篇讲“既败于崤”,从省略的主语“秦穆公”或“秦”来看,应是一篇佚失的“秦语”。而《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等有关郑国的古书或可归为“郑语”,提供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左传》《史记》的记载,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状况与政治形势的认知。
  最值得注意的是《越公其事》一篇,其中讲吴越争霸的内容大都可与《国语》的“吴语”“越语”对读,显示了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除了丰富的“语”类文献,史书《系年》篇对于重建春秋史也有较大价值。该篇以类似“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对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兴衰更替进行了详细描述,许多地方可以纠正传世史料的错误。
(摘自《光明日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