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产业 催化经济腾飞 2018年,我州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绿色长廊、国道213线、百里洮河风情线、白龙江旅游风情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打造,旅游业初步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目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保持双增长,接待游客1217.2万人次,增长10.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04亿元,增长13.6%。 成功举办香巴拉艺术节、藏地传奇自行车赛、藏模大赛等一系列节庆赛事活动。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全州文化企业达到390家,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888人。 2018年,甘南加大现代农牧业投入力度。加大牛、羊、蕨麻猪等八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培育和技术支撑。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7.01%、49.51%、43.70%,肉类产量7.94万吨、奶类产量8.63万吨。 2018年,藏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1.92万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2.5万亩,新品种推广渐呈规模,建设农作物良种基地面积3万亩。落实项目资金7406万元,实施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草牧业试验试点等产业项目,扶持合作社186个。 脱贫 扶志扶智并进 2018年,全州脱贫2.7万人,退出贫困村166个,贫困发生率由8.54%下降到3.87%,合作市退出贫困县,碌曲、玛曲、夏河、迭部、卓尼5县通过州级初审。落实“两州一县”脱贫攻坚方案专项资金28.79亿元,实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项目204个,受益贫困人口17.13万人。77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续贷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82亿元。 落实12659户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641户脱贫户巩固提高计划,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扶持政策和项目落地,脱贫攻坚精准性实效性显著增强。 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行政村健康专干实现全覆盖,“送医上门”6.82万人次,“送人就医”1029人次,贫困户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到85%以上。 农牧村C、D级危房全面消除,2043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251处,新建村道701公里、硬化村道791公里。建设扶贫车间6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3070人。选聘生态扶贫护林员9268人。 生态 绿色崛起根基 2018年,按照州委“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战略部署,把全域无垃圾治理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度全力推进。 实施了《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和《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合作、夏河、临潭、卓尼、碌曲5县市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 深度聚焦城市、乡村、景区、公路、江河、市场、工地、厂矿、学校医院、禁塑等“十大领域”,全面延伸环境卫生整治触角,巩固整治成效,“环境革命”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取得重大成果。 2018年,统领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一户一措施”规划体系基本建立。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生态体验、特色产业、休闲度假和民俗文化等不同类型村庄,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生态文明小康村新格局基本形成。 投资31.3亿元的3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有序实施,重点向贫困村倾斜,惠及171个贫困村6154户贫困户。争取省政府新增一般债券资金9亿元,为小康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大力推进甘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等综合治理规划。 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兑付补奖资金2.9亿元,划定基本草原3899万亩,禁牧887万亩,推行草畜平衡2938万亩,核减超载牲畜37万个羊单位。 实施退牧还草、沙化(黑土滩)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建设划区轮牧围栏80万亩,治理改良沙化退化草原53万亩、已垦草原17万亩,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6.87%。管护天然林647万亩,保护公益林290万亩,绿化造林17万亩,义务植树23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4.38%。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为加快甘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当过往已成为历史,未来的旅程却才刚刚开启。回顾过去,甘南人民无愧于历史;远瞩将来,甘南州正在以一个和谐、开放、包容、创新的姿态,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阔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