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砥砺前行谱华章 乘势而为铸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玛曲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02月11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僵化 贫穷 富强


 记者 苏琳喜
  改革开放以来,玛曲县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州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玛曲县情的认识,更新观念、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在改革开放中探索符合玛曲发展的新路子,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与时俱进、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前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奇迹,开创了玛曲建设的新纪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玛曲县抢抓机遇谋发展、求实创新促和谐,突破了封闭、僵化、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嘱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玛曲发展的辉煌新篇章。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玛曲县全力推进科学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举措,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尤其是从“九五”时期开始,生产总值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进入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时期,全县经济总量也迅速扩大,不断跨越新台阶。从经济总量看:到2017年,GDP达到152738万元,比1978年翻了121番。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2%。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位数增长转为1位数增长。2012至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2%,呈平稳增长态势。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14元提高到2017年的26471元,玛曲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既定目标。
  在生产力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基础上,经济实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在“八五”末,玛曲县财政开始实现动态扭补,到2006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84.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1.71亿元,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14.2%;财政支出由260.2万元增加到17.74亿元,增长682倍,年均增长17.72%。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40年间,玛曲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从传统畜牧业“一业独大”,到黄金采掘工业异军突起,再到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逐步形成了多个支柱产业并举、多种经济成分互竞的产业格局。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为主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到2017年,在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0.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6.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6.7%,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畜牧业结构向效益畜牧业方向调整,高原特色畜牧业、设施畜牧业和畜牧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打破单一公有制经济格局,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深刻变化。所有制结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迅速增加。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4.82%,成为推动玛曲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畜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效益畜牧业成效显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以草定畜”的政策,使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全面实施草畜双包经营机制,实现了定居放牧,带动了广大牧民实施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信心。同时,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积极改善牧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科技兴牧项目,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和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牧村面貌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尤其是取消牧业税、草原奖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相继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牧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全县牧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牧民增收成为玛曲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通过取消牧业税、加大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多项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使全县牧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017年,全县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10元,比1978年的186.7元增长45倍,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10元。40年来,改革的丰硕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以后,全县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向总体小康大步迈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物资供应日趋丰富,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百姓住房从简陋草坯房变成了水电暖厨卫设施齐全的楼房,2017年牧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26平方米。电视、电话、冰箱等成为普通家电,轿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迈进。城镇和牧村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大幅度增加。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向高档次、多功能、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实现了从量的满足到质的提高。
  走进新时代,随着交通、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和配套完善,人民对生活的追求从“有没有”变成了“好不好”,高品质生活开始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