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虎
人生的仪式感 ◎ 苏眉心 在江南茶楼,遇见一位银发如雪的老妇,身上藕粉色的旗袍荷一般清丽,正端着盖碗不疾不徐地品龙井,腕间的翠玉镯随着她优雅的姿态,泛着早春3月的光。我心底不禁涌上無言的感动:60多岁的老人,一早装扮得当,只为吃餐早茶,她的这份郑重其事,想必是大半辈子形成的习惯。不由想起从不睡懒觉的母亲,每天早晨起床烧火做饭,辛勤地伺候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日子过得再清贫,锅灶从来锃亮。孩子们的衣服即使是补丁摞补丁,也会浆洗得干净整洁。相比起来,我的无数顿早餐则是标配的牛奶和面包,过着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哪里能用宁静的心慢慢熬煮出一碗香甜的粥,虽年纪轻轻却不及两位老人精神朗利。 仪式感是人生里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朋友,家人还是婚姻,都必须保持认真、敬畏的态度,才能将生活过成最美的模样。缺乏仪式感的人,也许到年华老去时也不会具备那位老妇的优雅,不会拥有母亲将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能力,更谈不上创造出什么精彩的人生。生活这杯劣酒将我们淹醉麻木,却总有些事情让人无法忘记。那个冒着风雪坐了几千里火车赶来学校的男友,只为送一袋你爱吃的糖果,宠溺地看你边吃边甜甜地笑,纵使后来的你食遍山珍海味,却再也吃不出那时的味道。因了那份特别用心的纯真,怀着虔诚的仪式感,初恋才刻骨铭心。 朋友供职于酒店后厨,每天下班后都会洗去油腻烟火,换上棉麻的中式长衫,钻进书房研墨画画。难以想象,一个粗指大手的男子,不仅烹炸煎煮样样精通,还会灵巧地在杯盘碗碟上,用奶油画出生动图案,造型各异的果盘更是信手拈来。白天,他为了生活努力工作;晚上,在自己钟情的艺术世界里潜心修行。公休时,他会带着妻儿老小,到近郊享受大自然的风光,细心观察一丛芦苇的风姿,一只飞鸟的形态,再用心地呈现在餐具或纸上。后来,他的作品受到追捧,一幅画炒到价格不菲,可朋友依旧白天上班晚上画画,丝毫不受影响。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辞职在家专业创作,朋友说:“厨师是我热爱的职业,画画是我钟情的爱好,我只想用心将它们都做好,这就够了。” 仪式感是平淡生活中的一声你好、谢谢和再见,仪式感是过年穿新衣、放鞭炮的喜悦,仪式感是明明你在身边而我还要说好想你呀。仪式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它可以让单调的天空挂上一抹弯弯的七彩虹。我以为,人生的仪式感就是认真地生活,幸福着敬畏着。 (摘自《37女人》) 小城突降暴雨,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下午5点,一个男人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匆匆往家赶,他要接放学的女儿去少年宫补习功课。年久失修,加上雨水冲刷,回家路上的一个下水道井盖被冲走。男人没注意到,电动车前轱辘“咚”地卡了进去,摔了个人仰车翻,额头被撞伤了,小腿也擦破了皮,鲜血直流。 男人忍着钻心的疼痛站起来,回过头,这才看清身后的“黑洞”。紧跟着开来一辆小轿车,司机看见下水道口后一脚紧急刹车,差点被后面的公交车追尾,满车厢的乘客都吓得胆战心惊。远处,无数辆若隐若现焦急回家的车正在渐渐靠近。男人的眉头一皱,先费力地把电动车扶起来,挡在下水道口,打开车灯投射在地上,然后掏出手机拨打了交警和市政的电话,并站在原地挥舞双手。大雨依旧下个不停,但因为有男人用电动车临时设置的醒目“路障”,后面的行人、电动车和机动车都提前减速,安全地绕开了危险。 半个小时后,工作人员赶到现场,问:“刚才是你打的电话?” 男人点点头:“对,这个下水道的井盖不见了,得赶紧修理好。” 工作人员走上前,看了看情况,继而抬头看到了男人满身的泥水和额头的血渍,惊讶道:“哎呀,你受伤了,得去医院包扎。我们接到电话就会派人来处理的,你不用一直守在这里啊!” “不行!现在正值下班高峰期,下雨天视野又模糊,这个井盖缺失的井口就是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太危险了,想到后面的人,我就必须守护在这里。”男人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现在你们来了,我也就放心了。”说完,步履蹒跚地推着电动车走了。工作人员的心猛地被触动一下,忍不住掏出手机,对着缺失的下水道和男人的背影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报社的朋友。 那天晚上,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在小城老百姓的朋友圈里疯狂转发,众人在为男人的行为点赞和感动的同時,也多了一些反思。也是从那天起,小城渐渐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城市的大街小巷,突然涌现了很多愿意无私“守护”的人:过马路时,有热心的人“守护”在老人身边,搀扶着老人通行;学校路口,很多私家车安静地“守护”在斑马线前,让孩子们平安通过;敬老院里,多了很多“守护”的儿女,老人们不再寂寞;孤儿院里,来了很多“守护”的父母,充满着欢歌笑语……一股浓浓的“爱”的情愫,萦绕在小城的上空,因为一个人,温暖了一座城。 (摘自《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