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卓尼八个聚焦助力脱贫
发展有主心骨 环境有新面貌 致富有新门路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03月2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围绕 改厕 改圈 改厨 改炕 改院 改房 改人 脏乱差 实施


  近年来,卓尼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立足卓尼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坚持以党建引领为魂,以硬件支撑为基,以产业培育为本,持续铸魂、强基、固本,使引领发展有主心骨、生活环境有新面貌、脱贫致富有好门路。2013年至2018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448户30420人,累计退出贫困村52个,贫困发生率从34.4%下降至1.17%,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李瑞祥

  聚焦责任落实,强化担当建机制。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层层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县级领导不松手、乡村干部不甩手,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精心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大会战”。
  聚焦党建引领,众志成城齐攻坚。紧抓党建引领核心工程,以党建带动扶贫、以扶贫助推党建,496名党员带头创办合作社,485名农牧民党员结对帮扶970户贫困户,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聚焦产业发展,千方百计促增收。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加快培育以文化旅游业、优质畜牧业、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生态产业,大力实施土蜂养殖、蕨麻种植、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新兴富民产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业业态、提升产品附加值,辐射带动农牧民群众3万余户。找准项目实施与贫困户受益的结合点,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户持续参与、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聚焦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强支撑。紧抓国家和省州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争取实施了一批补短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为加快脱贫步伐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共落实国家和省州各类建设项目554项,完成投资98亿元,自来水入户率、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和通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均达100%。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完成危房改造4343户,完成易地搬迁1248户6438人。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强力推进,实施了总投资17.7亿元的150个小康村建设项目,涉及农牧户6162户2.9万人,重点补齐水电路房和通讯等方面突出短板,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些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条件、社会保障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
  聚焦公共服务,综合施策保民生。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9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前两年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坚持县乡村人“一保四有”标准,精准落实健康扶贫政策,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对2044名患慢性病贫困人口实行家庭签约服务,组织184名重大疾病患者到省中医院集中救治。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等健康服务,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56%。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36%,累计发放惠民资金1.44亿元。
  聚焦精准要求,全力以赴提质量。精确把握识别、帮扶两大工作,区别不同情况、因人因地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精细精微识别纳入,制定精准识别机制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识别标准和流程,切实把“真贫”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畴,并实行动态进出管理。因地制宜对症帮扶,综合考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制定落实2028户未脱贫户“一户一策”脱贫帮扶计划和172户已脱贫户的巩固提高计划,所有帮扶措施契合户情民意、具有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效。
  聚焦协作援建,内引外联增效益。把劳务输出作为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加快脱贫步伐的重要举措,以搭平台、抓培训、促增收为重点,抢抓东西部合作帮扶、央企定点帮扶等政策机遇,全面加强与中建集团、天津市河西区和兰州市的沟通衔接,积极联系工程项目、确定劳务输转点,组建15个乡镇“百人劳务队”,以集体名义与劳务输转公司签订协议、承接工程,将外出务工个人行为向集体组织转变,推动形成利益共享联结机制,为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有效支撑。2014年以来输转贫困劳动力1.93万人,劳务收入1.34亿元。
  聚焦环境革命,持续整治树新风。围绕“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目标,持之以恒抓环境综合整治,在精细管理、垃圾分类、全时保洁、恢复治理、严督实查上下功夫,促使乡村环境面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全面推进“改厕、改圈、改厨、改炕、改院、改房、改人”七改工程,“人畜混居”的传统陋习得到彻底革除,影响农牧民群众安全、健康的隐患得到彻底解决,制约贫困村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精神面貌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根治。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时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和塑造文明乡风,农牧民健康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