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一生一世马蹄莲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03月2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潘彩霞


  ◎潘彩霞

  世间的相遇都是缘分。1939年,蒋兆和受邀为书法大家萧龙友画像时,突然感到身后有一道灼热的目光,下意识望过去,是一个漂亮女子。她是萧龙友的“女公子”萧琼。几天前,她看到《立言画刊》刊登出“预约蒋兆和画册”的消息时,还邮寄了5元钱作为支持。
  他的才气令她折服,他清癯的颊、明亮的眼,还有那份从容和自信,都为他罩上了一层别样的光环。而她的文静娴雅、柳叶弯眉也已深刻在他脑海,但他清楚地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无异于飞鸟与海鱼。
  他16岁背井离乡孤身流浪,经常三餐不继、居无定所,靠着顽强自学才在绘画上有所建树。而她呢,出身名门,在北平艺专时是出了名的“校花”,多少名家公子都被她拒之门外。他沮丧了,心事就此埋进心底。
  以为再不会交集,谁知,他竟意外收到她画展的请柬。在她的一幅画前,他停下了,几笔墨色梨花,飞着一排燕子,还配了一行清秀的字:“正梨花开后,燕子飞时。”他读懂了画里的企盼:燕子来时,和平降临,战争结束。
  他们深受战争之苦,对侵略者的恨,对生活的希冀,只能通过画笔来抒发。这幅画标价40大洋,不顾囊中羞涩,他贴上了代表定购的红条子。谁知她将画赠予了他,这是展品中唯一的例外。
相识
  几天后,她收到一封信,寄信人是“竹竿巷胡同34号蒋兆和”。这时,她订购的《蒋兆和画集》也到了。“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他的自序一下子打动了她,敬意油然而生。
  精神的沟通不需要语言,他的画感染了她。她赞同他的观点,国破家亡时,哪还有闲心去画山画水。她毅然决定停笔,不再作画、卖画。
  上门说亲的人更多了,她依旧不闻不问。而等不到回应的蒋兆和惆怅又失望,素性孤高的他,把激情全部放在了作画上。画册在沦陷区出版后,犹如一声闷雷,引起多方关注,他产生了画一幅大画的想法。
  整整一年,一幅长近27米,高两米的《流民图》画卷终于完成了。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在太庙正殿展出。萧琼搀着父亲来了,走近巨幅的画卷,她一下子被吸引了。画面触目惊心,她被震惊了,看到站在角落里的蒋兆和时,她的眼睛,顿时蒸腾出温热的霞光。
  不久,有朋友给蒋兆和做媒,他本想拒绝,听到萧琼也会出席时,立刻应允。北海公园的会面礼貌、客气,分别时,不顾身边人的尴尬,他一把抢过她的自行车。爱需要勇气,需要争取,他不能再错过。
  那是有生以来最愉悦的一天,等待3年的爱情之花终于含苞待放。然而,面对身份地位的悬殊,没有人愿意帮他去萧家说媒,爱惜他的齐白石听说后自告奋勇,终于有了下文。当他忐忑地问她:“琼,你不后悔吗?”她没有半点犹豫:“不后悔!”
成婚
  1944年4月8日,他们结婚了,房子是租的,家具是她用开画展的钱置办的,他只拎来一只旧皮箱。爱情所在,一切俱足,漂泊多年,40岁的他终于有了温暖的家,婚后第一件事,就是画她,那个身穿礼服、手捧马蹄莲的美丽身影,他要永久铭记。
  1947年,蒋兆和接到徐悲鸿的聘书,在北平艺专国画系兼任教授。他进入创作的新高潮,她为他高興,除了带3个孩子,就是帮他去街巷市井寻找模特,最满意的《一篮春色卖遍人间》完成后,他们舒心欣赏、慢慢品味,艺术生活滋味绵长。
  他们互相切磋,经常为学术讨论到深夜。他突患心肌梗塞,她把床分开,想让他安静休息,他眼含渴望,说:“琼,不要分开吧。”她在,爱才在情才在,温暖才在幸福才在。
  1979年,他把历史人物画的表现技法推向了新的巅峰。与此同时,她的书法也突飞猛进,作品多次出现在书法交流展览会上。爱结出硕果,深圳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相继为他们举办了书画展,那捧象征一生一世的马蹄莲,他们没有辜负。
  经历过灾荒、饥饿、战乱,他的人生可谓“天凉好个秋”,然而,因为有她,他才能在泥淖中撷取花草鲜美、落英缤纷,才能在《病榻梦语》中感慨出“人生之最可贵者为‘情义’二字”。
  1986年4月15日,他走了,在她的怀中,即使死亡,也灿烂从容。不可思议的是,15年后,她也选择同样的日子、同样的时辰告别人世,踏着千朵马蹄莲,她追寻他而去,在那个叫轮回的渡口,有他深情的目光。
“我想再去一次北海,那是我和兆和见面的地方……”美丽的故事,来生再续写。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