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建舟 尹党周
这是一个美丽的山顶小镇:碧空如洗,白云如纱,青山叠翠,山花烂漫,鸟语如歌。 这也是一个贫穷的小镇:以前没有好的支柱产业,73%的劳动力无资金无技术被迫外出打工。 这里是舟曲县地处山顶的贫困乡镇之一——东山镇。 阳光明媚,走在舟曲县东山的田间路上,放眼望去,贫瘠的土地上已是果树满坡,让人切实感受到这个贫困的小乡镇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变化要从省水利厅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到这里开始。 驻村入“心”真帮扶 坐车沿公路盘山而上,绕过三个山头,又盘山而下,行程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东山镇杨家村格头组,刚好碰见杨家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峰正在入户调研。 驻村干部介绍,杨家村距乡镇较远,镇上为扶贫工作队员在中牌工作站提供了宿舍,但被坚决拒绝了。队员们坚持住在杨家村村委会,每天到村里办公、与村民聊家常,没有一点省上干部的架子。工作队员与村民都很熟悉,群众经常会送来些自家产的蔬菜和水果,他们都会以市场价付给村民。 村长刘永红介绍,扶贫工作队进驻以后,白天勘地形、看产业、走访贫困户,晚上就忙着召集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贫困群众一起商讨脱贫策略。会后,工作队员们还要理思路、记日志、写计划。 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状态、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成败。省水利厅制订了省直组长单位年度帮扶计划,统筹6家省直单位,对贫困群众进行全覆盖走访,全面了解村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情况;精准选派了两批22名优秀干部挂职东山镇7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选派群众工作能力强、懂经济、懂项目的工作人员担任驻村工作队员;组织机关和厅属单位101名干部结对帮扶196户贫困户,确定10个厅属单位作为贫困村帮扶工作常驻单位,重点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推进。每一个扶贫阶段都力求做到精准派员、精准推进。 走近群众勤服务 “2018年8月,我被选派到杨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这里,白天忙着跑项目、找资金,晚上忙于进村寨、访村民,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峰说。 刚开始,群众对他们的工作不是很理解,队员们并未懈气,更加努力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用真诚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驻村工作,对于我来说很陌生,村干部和老百姓也对驻村干部有一定的距离感。怎样才能做好帮扶工作,怎样才能让村民脱贫,更快走上致富路……”说起自己当初那段心路历程,张峰感慨万千。 他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使自己短时间内转变角色,得到村干和老百姓信任,是事关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为了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张峰走进群众家里,耐心细致地讲解惠民政策,村民家里有困难了,他立即赶去慰问…… 杨家村杨家组杨明军家2018年灾祸连连,8月杨明军因病去世,9月祖母去世,留下母亲和三个女儿。张峰积极帮忙处理后事,照顾老人,为三个女儿的上学和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杨明军的母亲在遭受不幸后感受到了温暖。 热心的张峰得到了村民的喜爱和认同。 张峰真情服务群众只是省水利厅帮扶东山镇的缩影。东山镇7个贫困村位于舟曲县城以东20多公里的高半山,区域内山势陡峻,地形复杂,坡陡谷深、土地贫瘠、群众居住分散,省水利厅开展帮扶工作以来,积极实行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建立帮扶责任人帮扶工作台账,实行年中检查、年底考核。结合贫困村实际,因村施策,督促指导各帮扶单位会同帮扶工作队和贫因村,共同制定完善贫困村脱贫攻坚规划和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计划,督促帮扶责任人全部进村入户,与驻村工作队、贫困户商议“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仔细算清收入支出帐,用说事写实的办法,认真完善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 以水为“媒”促脱贫 杨家村107户居住分散,全靠从现有的3处集中供水点人工背水,村民常为吃水而发愁。 刘家组的杨来永老人患有腿病,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背一次水需要大半天,杨来永经常滑倒摔伤,吃水成了生活中的难题。孤寡老人石点女更是为了省水,不敢洗衣服。 水利厅驻村帮扶后,杨家村各组通上了自来水。老人们感激地说,“我们再也不用背水吃了,水利厅的干部让我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了。”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