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花开舟曲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守护水清岸绿 释放生态红利
——舟曲依托生态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06月1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何龙 李建舟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有了新蓝图,为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指明了前进方向。舟曲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农业提质增效、促进民富村强、城乡融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记者 何龙 李建舟

  天蓝,山青,水清,地绿。
  舟曲14万各族儿女守望生态家园,畅享生态红利。
  六月,漫步在舟曲新城区,徜徉在山水之间,满眼都是醉人的风景。远处白云朵朵,飘逸自如;近处青山绿水,笙歌袅袅。移步换景,原生态的自然装点着山山水水,丝丝凉风沁人心脾,美不胜收。
  环境越来越美,生态越来越好,这是舟曲县14万人民的共同感受。  2018年,舟曲县被评为全国818个县市区中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57个县市之一。城区空气质量全年实现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1.26%,这些正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带来的“生态红利”,它正释放出强劲的活力,不仅让群众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收获着越来越多的福利。
生态好了
  山高、谷深、石多、坡陡、土薄、水急,荒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历来是舟曲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经历了“5?12”地震和“8?8”泥石流自然灾害的舟曲人痛定思痛,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抢抓机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舟曲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夏日的舟曲城关镇庙沟村,被淹没在漫山遍野的绿色里,一幅山水油画。
  沿着村口的栈道走到观景台,满眼郁郁葱葱,房屋散落林间。潺潺溪水穿村而过,树林、院落、农舍浑然一体,一派生机。平整干净的巷道和整齐划一的房舍,不时有村民农耕归来。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地在村文化广场聊天散步,一片安宁和谐。
  这既是舟曲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一个美丽画面,亦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县城树木成行、花团锦簇,乡村美丽静谧、赏心悦目,这是游走于舟曲县城与乡村的切实感受。
  走在村巷里,一位老村民兴致勃勃地向记者讲述起村里的变化。前些年,一些人乱砍滥伐树木,在获取利润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近年来,舟曲县及时遏制这种乱砍滥伐现象的蔓延,出台封山育林政策,严格规范村民砍伐行为,并大力宣传过度砍伐的危害性。现在,大家保护生态的意识提高了,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
  目前,舟曲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13.24万亩,2019年完成义务植树造林193.6万株,在两河口至老县城种植木本花卉1061株、种植攀援植物16166株,在武坪镇红崖沟景点造林600亩。
  ——完成中央财政造林补贴8000亩;造林绿化项目504亩。
  ——投资9.4亿元的72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已建成,规划投资18.4亿元的146个生态文明小康村正在加紧建设。
  ——532个村民小组按每月1000元的标准落实保洁费。
  ——总投资7000万元的2个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5%。
  ——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应急治理。
  同时,舟曲县加强白龙江综合治理,规范河道管理和采砂行为,守护好一江碧水,并关停影响生态的矿山,持续在村庄周围、村道两旁种树植绿,开展植绿复绿,筑牢生态屏障,让更多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现在少砍树,是为了子孙以后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大量种植核桃、花椒,不少村民搞起了特色种养,收入增加不说,还改善了空气质量。”在大峪乡采访时,村民对记者说。
心情美了
  “这里的景色一天比一天美,我们出门就能看美景,还能到种植基地和农家乐打工挣钱,心情美了。”近日,正在城关镇庙沟景区保洁的村民鲁海军赞不绝口。
  峰迭镇磨沟村薛军宏老两口60多岁了,几亩坡耕地刨不动了。“荒着就荒着吧。”老人嘴上这样讲,可看着光秃秃不长庄稼的山坡地,心里还是不得劲。前几年镇上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老人扛着锄头带着馍馍,上山种下5亩多核桃树,“望着山上一片绿荫,心里舒坦多了。”
  大川镇安子坪自然村老支书杨召生自觉当起了村里的“环保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自觉参与其中。村子美了、靓了,村民的精气神也足了。
  环境美,住得舒心;发展美,日子过得舒畅。   (下转二版)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