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保真 张继元 张锦芳
行走在临潭广袤的山乡大地,只见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民生工程如火如荼、保障政策落实有力,脱贫攻坚奋步前行。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临潭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扣“真、准、实、严”四字要求,下足绣花工夫,创新产业带贫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民利,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脱贫1549户6369人,退出21个贫困村。 突出产业发展 确保稳定增收 “以前除了几亩地就没有其他收入了,现在一个月能挣1500元,起码够给丈夫买药了。”47岁的敏玉兰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身边摞着一米来高的环保袋是他上午一个多小时的劳动成果。 闲余劳动力是农村发展的优势。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户,都有事可做,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无疑实现了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为解决“三留守”、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对象就地就近就业增收难题,临潭县坚持以就近就业、稳定脱贫为抓手,找准着力点,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引导企业进乡村,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目前,全县67家合作社共吸纳2537户贫困户、5447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已实现分红232万余元。 扶贫车间只是临潭产业扶贫中的一项内容。近年来,临潭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六个一批”的重要措施,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奠定坚实基础。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结合各地实际和产业传统,重点打造了高原夏菜、藏中药材种植和乡村旅游业、劳务输转等优势产业,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入股分红带贫模式,先后引进中海油、中天羊业、甘肃红星伟业、聪颖驾校等龙头企业,将贫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发展肉羊、黑驴养殖,为了保证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避免出现返贫现象,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管护员、环境卫生保洁员、自然灾害预警员等“六大员”4594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31.4%,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为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重综合施策 提升保障水平 “我做了两次手术,‘一站式’结报政策报销了很大一部分治疗费用。现在两个孩子上小学也享受扶贫政策,我也学了缝纫技术准备在新城开一间裁缝铺。”提起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政策,临潭县流顺镇上寨村村民李绍华一脸喜悦。 近年来,临潭县通过开展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深化健康扶贫,根治因病返贫;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落实保障政策,筑牢兜底防线等举措,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保障水平。 临潭县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59个,其中贫困村119个,羊永镇李岗村、八角镇庙花山村等20个村已成为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样板。 积极推进全面“改薄”和标准化学校均衡发展工作,新建行政村幼儿园8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以及贫困准大学生补助等工作,复学辍学学生劝返率10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69%,九年义务巩固率达96.54%,高中毛入学率达90.03%。 临潭县还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报政策,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贫困人口住院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了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7%,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总人数达到12.6万人。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