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力 王满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当“绿水青山”与“生态文明”的灼热字眼席卷神州大地时,甘南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三大战役”还甘南蓝天碧水净土 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多措并举,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保护好甘南蓝天碧水净土。 全面治理工业企业污染,有序推进城乡冬季清洁供暖工作,强化扬尘污染治理,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通过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减少,大气颗粒物浓度明显降低。2019年1月1日至4月20日,合作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 深入贯彻落实“水十条”行动计划,建立了全州水污染防治工作任务清单销号和定期预警通报制度。2018年,全州新增城市污水管网21.7公里。大力推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实施节水项目,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认真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确保水质达标。 全面落实“河长制”,由州委书记和州长担任总河长,率先开展河流调研和巡河工作。加强“一江三河”重点流域良好水体保护,大力实施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项目,3.6亿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夏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8.2亿元《甘南州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顺利进入国家项目库,累计争取落实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6228亿元。 治理沙化再现往日绿洲 多年来,甘南州为遏制草地“三化”,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加强补助奖励资金和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及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补奖标准,2011年以来共兑付补奖资金22.8亿元。积极探索了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新思路,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组建草原及森林保护、护林防火、湿地保护协管队伍,建立巩固生态保护成果长效机制。 玛曲黄河两岸,经历了由草原到沙化草场再到绿洲的变迁。 前些年,玛曲境内约8904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草场不同程度出现退化、沙化、盐碱化现象,有的地方甚至变成了戈壁和沙漠。 欧拉乡牧民卓玛加布在草原上生活了52年。为了守护家园,多年来,他带领村民治理草原沙化,并将60多万元的积蓄拿出来用于治沙。 “每年5月,我们就开始植树种草,看到一片片沙化的草原重新变绿,大家都很开心。”卓玛加布说,现在已有100多位村民加入了治沙环保队伍。 玛曲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大力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划定禁牧区887万亩、草畜平衡区2855万亩,核减超载牲畜179万个羊单位。目前,牲畜超载率下降了20.3%,天然草场压力有所减轻,人、畜、草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 近几年,全县1000多万亩中度及以上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沙化草场再现往日绿洲美景。 禁伐造林收获绿色希望 张顺亮23岁到迭部县林业局腊子口林场工作,一干就是32年。1998年,角色转变,由伐木工变为护林员。“现在,一根木头也不能采,还要造林。每年3月到5月是造林季节,林场每年有造林2000—3000亩的任务。” 2009年至2017年,全州完成营造林165.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3.3万亩,森林抚育30.5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3.4%。 相比2000年,全州林地面积增加100万亩,森林面积净增134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54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3.59个百分点,达到23.44%。 湿地保护涵养中华之肾 我州始终坚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底线,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中之重。州委书记俞成辉强调:“要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筑生态屏障上下足功夫”。 尕海湖边,有一位鸟类守护者,他15年坚守湖边,用相机记录鸟类迁移和生态环境变化,他就是尕海保护站站长张勇。 “尕海水域面积由480公顷扩大到2354公顷,湿地面积达到近年来最高值。”张勇一边观测一边说。 2011年10月,尕海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是全世界第1975块被列入该名录的湿地。在中国,她是第41块;在甘肃,她是第一块。 从曾经的干涸见底到被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这是一条凤凰涅槃的重生之路。 修筑梯形拦水坝、修建生态补水渠、实施禁牧休牧政策、严禁采挖药材……一项项举措紧锣密鼓实施,这些具体细微的举措背后,一个个事关长远的综合项目陆续上马,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项目陆续实施。 在4万多平方公里的甘南大地上,70多万各族群众用生动的实践,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把属于大自然的绿水青山还给大自然、把属于老百姓的生态红利交给老百姓、把属于下一代的宝贵财富留给下一代,实实在在地增进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