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泽川
诺尔曼·白求恩不仅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医学外科专家,还对音乐、绘画、诗歌、小说、摄影等方面都有所涉猎。 1939年6月底,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创作了短篇小说《肥沃地里的野草》。小说写完后,白求恩将它寄给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蒂姆·布克,1939年7月8日在多伦多市《每日号角报》上发表。1939年8月6日,又发表于美国出版的《进步周刊》,后经唐苓翻译,叶君健校阅,1979年11月7日刊载在《人民日报》文艺版。 小说讲述的是河北平原保定城外一位农民老汉爱国抗日的故事,是白求恩在冀中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构思而成。故事内容十分简单,人物基本就是一人:一个老汉在地里锄草,挖到一个未响的炮弹,于是,用毛驴驮着,一程又一程,一个村庄接一个村庄,不停地寻找儿子参加的游击队,最终把它交到了游击队手里。 白求恩具有敏锐的思想,有洞察新蕴的触角。他能在寻常的事物中捕捉到易被人忽略而又最现实的事物:“在老汉的生命中,任何一件头痛的事对他来说都像是一种野草。”野草,对农民来说是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农民从神农始就同野草打交道,似乎还没有哪一个作家把野草喻为侵略者,而白求恩则捕捉到农民对野草的憎恨心理。“日本人———是野草,而这是最大的野草。”从野草的联想,老汉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一幅广阔的绿油油的田野的画面,这就是中国。 白求恩正是按照农民的生活实践,挖掘农民心中的爱与恨,并由此表达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坚决支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摘自《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