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上接一版) 看山,他亲自“出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08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看山,他亲自“出题”亲自“验收”。
  金秋时节的张掖市山丹马场,水草丰茂,骏马奔腾。
  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考察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为驱逐匈奴,就曾在此屯兵牧马。今天,这里依托总面积达300多万亩的草原、耕地、林地,发展多样化经营,正在朝着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协调发展努力。
  习近平步入草场,察看草场整体面貌和马群放养情况,同正在牧马的马场职工亲切交流。
  不远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脉,以其高大的山体拦截并贮存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中的水汽,化作丰沛的冰雪融水滋养着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造就了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产区。
  然而,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一度十分突出。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2017年,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央督查组还就此开展了专项督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门听取督查情况汇报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两年过去了,中央的要求落实了没有?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得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前来“验收”。
  站在大草原,远眺祁连山,总书记现场听取了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
  114宗矿业权全部退出,部分水电站实现关停,核心区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习近平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
  同时,他提醒当地干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看林,他赞誉愚公激励楷模。
  河西走廊长年得到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但周边却是干旱少雨、荒丘和沙漠密布的广阔区域,狭长的绿洲随时面临被侵蚀甚至淹没的危险。
  对于甘肃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早在2013年,他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处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间的绿洲甘肃省民勤县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邻近民勤的古浪县也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00万亩,风沙线长达130多公里。
  21日临近中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古浪县城30公里的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
  走进林场,看到漫地黄沙中显现出片片绿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绿色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农田村庄,“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6位老汉在承包合同书上按下手印,誓用白发换绿洲。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不远处,几位林场职工正在进行“草方格压沙”作业,习近平走过去,向他们询问压沙具体怎么操作、每亩地投入需要多少、能起到什么作用,并拿起一把开沟犁,同他们一起干起来,一会儿工夫就在沙地上开出一道两米多长的直沟。
  “六老汉”中郭朝明老人的儿子郭万刚,作为第二代治沙造林人的代表也在现场。他告诉总书记,正是凭着这样的人工劳作方式,“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0多万亩。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习近平赞誉道,“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弘扬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进取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看水,他心系长江不忘黄河。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北有黄河,南有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响了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长江之歌。
  今天,总书记的目光投向黄河。
  21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兰州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登上观景平台,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了解当地开展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
  黄河在兰州穿城而过,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饮水源,沿岸也成为市民休闲游览的场所。
  近年来,兰州市全面加强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对全市54个入河排污口进行日常监测,对部分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昔日的取水泵站,也为保护生态而废弃,经过改造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滨河漫步道上,一些市民正在休闲散步。看到总书记来了,大家围拢过来,纷纷向总书记问好。
  一位抱着孩子的市民告诉总书记,沿河而建的百里黄河风景线像自家花园一样,散步健身很方便,每天走走心情都好,生活在这里幸福指数提高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习近平对大家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他叮嘱省市两级负责同志,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要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
  在听取甘肃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曾经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今天我要说,黄河一直以来也是体弱多病,水患频繁。”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下一步,党中央将就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研究,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千百年来,河西走廊风云际会、英豪辈出,东西方文明相互碰撞、交流互鉴,多元文化的精华经年累月积淀下来,历史的浓墨重笔一次次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铺陈。
  跟随总书记行走在陇原大地,如同穿越中华文明的时空隧道,沿着数千年不曾断流的历史文化长河,探寻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血脉。
  ——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敦煌,展现着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河西走廊我是希望走到的。”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热情邀请总书记到敦煌看看,习近平这样回应。
  19日,习近平总书记如约而至,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探寻古丝绸之路的奥秘。
  走进洞窟,习近平仔细端详,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莫高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情况。
  听到莫高窟数百年来几经劫掠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得到妥善保护,而且敦煌文化日益发扬光大、远播海外,习近平不禁感叹道,国家强盛才能文化繁荣。
  高达30多米的唐代坐佛、面积40平方米的五台山地形图、唐代七身一组原作塑像、张骞出使西域壁画……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彩塑,一面面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关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建议,向他们询问《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和“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了解基层文物保护队伍的建设情况,听取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弘扬的意见和建议。
  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习近平强调,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
  ——始建于600多年前的嘉峪关,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同敦煌文化的海纳百川不同,嘉峪关展现了中华民族保卫疆土、热爱和平的不懈追求。
  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拾阶登上城楼,仔细察看关城布局。只见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层层设防、布局严密,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举目远眺,祁连山巅白雪皑皑,河西走廊绿意盎然。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近年来,他们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长城文化资源,挖掘长城文化精神内涵,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保护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发生在80多年前的高台之战,彰显着坚持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了井冈山、遵义、会宁、于都等很多革命老区……但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军历史和牺牲的将士,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实地缅怀凭吊他们。今天,我来了。”
  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英勇西征、血沃祁连,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同国民党军队殊死搏斗,用生命筑起顶天立地的精神丰碑,为人民留下光辉的红色印记。
  在深入了解西路军战斗历史和感人事迹后,习近平动情地说:“历史就是这么书写的:为有牺牲多壮志!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军精神、长征精神。”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习近平勉励在场的工作人员,要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让我们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让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烙上红色的印记,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创刊于近40年前的《读者》,结出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文化硕果。
  “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是兰州市的特色名片。一条河指的是黄河,一碗面指的是兰州牛肉面,一本书就是指《读者》杂志。
  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
  在《读者》编辑部,工作人员拿出一份出版流程图告诉总书记,他们每期要从3万多篇文章中精心遴选,优中选优,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只有50多篇美文。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习近平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他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
  ……
  从千年敦煌古韵,到数百年嘉峪雄关,从革命年代的铁血西征,到改革大潮中的“《读者》现象”,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静心聆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脚步,深入思考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战斗力的不竭源泉,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新华社兰州8月23日电)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