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敏海彤
伏雨未至,清风徐来。初秋的新城镇古朴而苍翠,干净而整洁,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境,安静而庄重。 今年以来,临潭县以脱贫攻坚第一线和环境卫生整治为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新城镇干群齐心去沉疴、除陋习,使新城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 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牵头,海油集团和临潭县政府共同合资组建的中海油扶贫车间就坐落在新城镇端阳沟村。总占地20亩的厂区干净整洁,车间内工人们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着。 统一的工服,舒适的工作环境,会让你有种进入某城市工厂的错觉。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在此之前,或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是漂泊打工的农民工。这种学技术进厂房,转身份变工人的转变对于他们而言是前所未见的。 取衣、踩踏、剪线……十指翻飞间,家住新城镇东南沟村的许月巧裁剪出富足生活的希望。“我2005年就出去打工了,在义乌、宁波的服装厂做过缝纫工,其间也当过会计、幼师。”提及过往,许月巧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在外打拼过的许月巧无疑是见过世面的。她深知在外打工的辛酸以及委屈,她曾经也幻想过要是家乡能有个工厂该多好?这样自己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三个老人和两个孩子。 如今,幻想成了梦想,梦想成了现实。许月巧成了一个能按时上下班的工人,她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中海油集团每年对工服、工鞋的需求量是12万套和10万双。这就表示订单是固定的,现在只要车间能够生产中海油集团就能接单。在有订单保障的前提下,中海油集团采取为当地提供一条产业发展的种子,留下一套管理做法,培养一批人员,最终实现市场化运作,本地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的独体扶贫模式。 今年42岁的李娥娥是一位党员,以前在工地做饭打零工,到处飘。眼看孩子们一天天大了,如果父母不在,教育就成了大问题。在厂方技术人员手把手的培训下,李娥娥从零基础学起,到现在也算是一把好手了。“我现在拿的是保底工资,这个月底我的实习期满了。从下个月开始按计件工资算起,到时候只要自己努力工资就会高出很多。”李娥娥憧憬地说到。 车间里,像李娥娥一样从零基础学起的员工有60名,其中有39名贫困户。车间正式投产后,员工月收入预计可达3000多元。技术娴熟的会拿到更多。员工的年收入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脱贫。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贫困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一直是中国海油关注的焦点。车间采取“集团公司+合资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车间运营后,该扶贫车间能带动解决160人就业,每人按年收入3万元计算,总计收入480万元。同时,通过三变改革入股400万元按保底8%分红及二次利润分配计算,年分红收入在32万元-60万元之间,两项合计5年收入达到2700万元左右,有效解决了农村妇女劳动力家门就业,实现家庭,务工两不误的双赢目标,使周边贫困户又多了一条新的脱贫增收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