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玛尼房、水磨、白塔、帐篷这些独具甘南藏区特色的元素装扮着美丽乡村,成为一处处景点。 出卓尼县城顺洮河而上,行走60多公里路,进入车巴沟行走不远便是依山而建、凭水而居的尼巴乡尼巴村的藏寨了。 一些到过那里的人,将其称赞为甘肃的“凤凰古城”。如今,这里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许多游人驱车前来参观,旅游业的发展使村民的钱袋子日益丰盈。 安多藏区第一村——百年藏寨尼巴村发生的一切,来源于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甘南作为全国的生态屏障,90%以上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连片贫困区、稳定敏感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这种现状,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敢为人先、担当作为,带领全州各族人民直面困难、负重奋进,努力改变农牧村的落后面貌。特别是近年来,我州深入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和“小康建设”这两个核心,立足藏区农牧村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统筹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稳定、基层党建等工作,以自然村为单元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实施了“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全面补齐农牧村基础设施短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的喜人变化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曾经是博峪村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在博峪村的落地,使这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共有农(藏)家乐13户,每户年均收入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4年的70户317人下降到2户9人。 目前,全州已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等形态各异、风格鲜明的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带动39万多农牧民群众(贫困户8.49万人)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主动投身产业发展,实现了群众从思想上的“等靠要”到行动上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和自我进步。甘南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藏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甘南方案”和“藏区样本”。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和全国各大媒体对我州全域无垃圾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度的宣传报道,省内兄弟市州和周边省区前来我州考察学习人员络绎不绝。 让我们再次把镜头拉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现场。城马村岭坝组位于舟曲县曲瓦乡东北部,背靠卧龙坎,面朝凤凰崖,居住群众87户334人。2016年,曲瓦乡城马村岭坝组被舟曲县列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 当地群众就地取材,巧用石头,通过镶嵌、堆砌等方式,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在生态经济的培育上,岭坝全面打造了“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农家乐”“酿酒作坊”,并进一步打造“楹联文化旅游村”等富民产业。 记者来到岭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象随之映入眼帘:村民喜笑颜开,村舍整齐洁美,道路平整干净……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