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河曲马场(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马宁 摄 游客在香告村一处“藏家乐”休闲(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姜伟超
深秋朝阳映照下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知合么村,像一座精心雕琢的公园。广场、廊道、凉亭连着一座座红顶白墙的农家小院,青砖铺就的村道像被拖洗过一样干净。 经过了盛夏的哺育,十月的草原,牛壮羊肥、牧民欢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自2015年开始,甘南州掀起一场“环境革命”,以全域环境整治为抓手,寻找生产方式转型的长效之路,推动生态升级。 “环境革命”擦亮藏区“幸福感” “过去道路没硬化,牛粪糊满墙,到处都是泥坑坑和垃圾堆。”桑老皱着眉头回忆道。“一下雨,人就和泥抢鞋。”知合么村村民桑老亲眼见证了几年来村庄的巨大变化,取出老照片,对比之下感慨不已。 碌曲县阿拉乡田多村村民东努体会最深的是人畜分离和厕所、淋浴的使用,让他感到真正融入了现代生活。“热水一开就有,厕所随用随冲,和城里一样。”东努家的卫生间和城市居民的没有区别,白色瓷砖铺地,一体化卫浴设施锃明瓦亮。 甘南州坐落在甘青川三省接合部,被视为西部最具自然魅力的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农牧村脏乱差积习根深蒂固,草原上、道路旁、河道中、水沟里垃圾随处可见,“人与牲畜住一起,家里家外泥汤汤”。群众的口袋鼓了、家里富了,但对生活变化的“体感温度”没有上来,“幸福感”没有擦亮。 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甘南藏族自治州2015年开始把“环境革命”作为全州工作的总抓手,以“全域无垃圾”为目标制定了几十项标准,从草原、道路一直治理到灶台、炕头。 要改变传统生活习惯很不容易。记者在甘南藏区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干部们下乡,手里拿着一把垃圾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有领导抽完烟把烟头一扔,往前走了几步忽然又折回来,捡起烟头装进兜里。 几年过去,现在的甘南草原,视线内不见一片垃圾,满山满谷的绿和青草气息迎面扑来。游客到此第一句赞美往往不是“真美”,而是“真干净”。牧民家里也一尘不染,用群众的话说“地上落上根羊毛都忍不住捡起来”。 “自从环境整治后,实施了人畜分离,厨卫改造工程,感觉生活一下子被‘擦亮了’。”东努说。 “环境革命”激活乡村振兴 从兰州出发,沿兰郎高速进入甘南州后的第一个村子就是香告村。 香告村有300多人,其中80%为藏族,20%是回族和汉族。放了半辈子羊的村民才多开了一家牧家乐,这位曾经的贫困户家里,一波波游客接踵而至。忙了一天,笑容就没从才多黑黢黢的脸上消失过。 村子背靠的太阳山是才多增收的“底气”。青山朗润,廊桥飞跨,从山上流下的碧水淌成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村支书闹日加介绍,今年村集体收入仅旅游一项预计超过200万元。 甘南作为全国的生态屏障,90%以上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整体属于生态脆弱区、灾害频发区、连片贫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 同时,经过多年发展,草山资源已不堪重负,传统农牧业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旅游资源“靓”而不优,环境脏乱,游客吃不习惯、住不自在,转型发展需要突破瓶颈。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