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临潭讯 (记者 敏海彤 通讯员 朱斌懿) 临潭县聚焦主题教育主线、目标任务和关键环节,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主题教育扎实开展。 示范引领到位。县委常委会干部党员走在前、学在前,全程参加读书班、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为各级党组织做榜样、树标杆。县级干部带头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对141个农牧村逐村走访,进行大起底、大排查,与脱贫一线干部一道慰问党员、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推动工作。 学习教育到位。指导各级党组织制定内容全面、具体到天的学习计划,购买发放相关书籍12448本,编印发放《应知应会手册》4000本。组织县委理论中心组成员赴“洮州会议”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缅怀党的丰功伟绩。其他各级党组织通过“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平台,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交流研讨。 营造氛围到位。依托县级媒体,集中推送、图文简报主题教育学习要点和主要做法、助力脱贫攻坚等先进典型等659条次。开展庆祝建国70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徒步体验和文艺汇演、烈士纪念日公祭、国庆节集体升国旗观看阅兵式等活动。 结合工作到位。坚持把中央和省州委关于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落实到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环境卫生革命等各个方面,用主题教育推动工作落实。加大对合作社的培育力度,扩大合作社规模,延伸产业链,增加贫困户就业渠道和收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大力实施“七改”项目,推动改善农牧民群众居住环境、改变卫生习惯。 检视整改到位。紧盯整县脱贫摘帽总目标,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整改脱贫攻坚存在问题的通知》,开展“千名干部大排查、大检视、大整改”活动。抽调县乡村干部1500多名,集中开展县级退出自评、问题检视,限期整改县级退出自评复查反馈住房安全、户袋资料等问题,全力整改完成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项督查反馈8个方面169条问题。开展整治食品安全问题联合行动,整治食品安全问题40余条,没收过期食品50余公斤,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上接一版) 面对现状,甘南州大胆探索,在“环境革命”的同时打造以“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四大工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建设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1303个,全面提升了农牧村发展水平。 香告村是甘南州第一批建设的主打特色旅游的生态文明小康村,靠着“卖风景”2017年就实现整体脱贫。村民走出牧场,放下羊鞭,收入更高了。 甘南州规划,“十三五”期间,要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借助“环境革命”着力铸就乡村整形起飞平台,向世人展示新甘南的美好形象。 环境嬗变激发幸福追求 甘南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彻底改善农牧村综合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引发了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一系列嬗变,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越走越宽。 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几年前还只是一个杂乱的草原定居点。从去年开始,全村借助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甘肃省旅游示范村,391户居民有65户开起了藏家乐、牧家乐,当年实现集体收入320万元。去年下半年,村里建设的大型旅游配套设施“晒金滩帐篷城”投入使用,引入两家大型旅行社参股。今年预计实现旅游收入800余万元。 2016年,甘南州游客人数突破了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27%,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78亿元。2018年,甘南州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保持双增长,全年接待游客121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生态发展正在转变成一种有品格的力量,不断激发着藏区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 玛曲县欧拉乡班禅新村才多一家去年自发加入了当地的生态志愿者队伍。植树、植草、在草原上捡拾垃圾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才多和妻子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品质,他们打算把攒下的钱送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环境变了,人心也变了。是美的生态激发了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甘南州州长赵凌云说。 (新华社兰州10月2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