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凝聚起团结发展的磅礴力量
——临潭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脱贫攻坚(上)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11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促改革 调结构 惠民生 防风险 幸福感 安全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民族团结,更加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近年来,临潭县委、县政府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临潭各族儿女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心里,付诸行动,举全县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创建工作为引领,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线,将创建工作与“两学一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记者 马保真 通讯员 王丽霞

  古称洮州的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淳朴。千百年来,一直是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联北往的门户,是宋、元、明、清时西北有名的“茶马互市”。 在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各族儿女水乳交融、血脉相亲,共同拥抱着文明、和谐、进步的临潭,“三石一顶锅”是他们对“三个离不开”最生动、最形象的阐释。
“三石一顶锅”的民族团结佳话
  肩负着15.9万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景,临潭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结合县委、政府“三大行动”,大力实施“九大工程”,开展“十进”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探索跨越发展之路,谱写美丽中国梦的临潭好篇章。
  深秋的青尼河山上,今年新种的500多亩大黄长势喜人,当归也已进入收挖模式,50多名来自太平、青尼河两村的汉、回、藏族群众忙着收当归,劳动者们的喜悦随着悠扬的洮州花儿飘满山坡。
  “前几年走南闯北,也挣了钱,但每年过尔德节回到家里,看到乡亲们还在原地踏步,心里就不是滋味。”1971年出生于羊永镇太平村的回族创业带头人马如林是临潭县兴中中藏药材种植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在与卓尼县申藏乡青尼河村的藏族妻子共同生活的17年里,从种地务农、贩运牛羊到做酒店、虫草、古玩生意,再到回乡带动太平、青尼河两个村的群众种植加工中药材。
  他们是脱贫致富的典范:在夫妻俩的鼓励、带动下,两个村的乡亲们积极转变思想,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让妇女们在照顾家庭之余去合作社挣工钱,相互比拼下,曾经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农村人纷纷摘掉“贫困”帽子,成为有工作、有稳定收入的“小康户”。他们也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回、藏两族群众心心相惜、亲如兄弟姐妹,分属于临、卓两个县的两个少数民族村不分彼此,携手向着更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团结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在临潭,各行各业的各族劳动者都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影响带动着身边的人。
同帮共助,劲往一处使
  走进新城镇丁家山村,村口“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墙绘格外醒目,村头巷尾一派各民族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景象。
  “我们住上了新房子,修上了水泥路,过上好日子。年轻人打工挣钱,我们种地看孩子,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两个帮扶单位(省交通厅和县工商联)。”村委会主任冯怀文说,丁家山村劳动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也多。大部分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来自省交通厅的帮扶队长王成俊便与村民们商量起来,决定在本村筹办劳务输转公司,解决劳务人员就业、收入等问题。在进行工商许可登记时,县工商联协调临潭县兴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动答应借给村里200万元,用于劳务公司注册登记。
  除了精准帮扶外,县工商联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组织县内24家非公企业和县外27家商会,依托商会的智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综合优势,通过村企共建、捐资捐物、签订帮扶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发展种养产业、帮助推销农产品等方式,聚焦全县4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1978户贫困户与7427人开展结对帮扶。
  两个单位合力帮扶,丁家山群众不负盛情,他们正在努力甩掉贫困的帽子。
团结进步,共建美好家园
  走进城关镇教场村,整洁的巷道,干净的院落。有着429户1798人的教场村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也是全县有名的先进村。邻里和睦、产业兴旺、经济发展,俨然一副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农村新气象。然而,在2017年,村里仍有建档立卡户95户230人,是全县的深度贫困村。
  “团结就是力量,乡亲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大家的好生活,与教场村健康发展都是无形的力量。”支部书记张昌奎是县人大代表,他将教场村的发展归功于团结。教场村也是一个民族杂居村,汉族、回族、藏族群众互为邻里,互相帮助。
  双龙铜器加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铜器加工扶贫车间里,砂纸打磨铜器的沙沙声和汉族、回族师傅们爽朗笑声交织在一起,轻松而和谐。负责人贾双龙忙着准备发往四川藏区的铜锅。
  在村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动员鼓励下,2017年12月23日,贾双龙将自家的旧房子改造成生产加工车间,在村里成立了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厂,并安排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厂里就业,18户建档立卡户入股合作社。2018年10月,“双龙铜器加工厂扶贫车间”正式挂牌,入股建档立卡户达到99户,入股资金102万元,带动教场村18名贫困人员就业。当年,从事民族帐篷加工的“柒伍捌民族帐篷加工厂”也申请为扶贫车间,带动了本村20多户贫困户。
  “收入不错,上工多的时候一月能拿到两千多元呢。”说起在车间里的工作,56岁的单赛里木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今,两个扶贫车间制造的铜锅、熏炉、茶壶、民族帐篷等热销于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及甘南州各县市。
  “2017年脱贫30户127人,2018年脱贫28户98人,今明两年还要继续发挥好两个扶贫车间的作用,充分利用可以流转的土地,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张昌奎对教场村充满信心。
  从一家一户的安宁和睦,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从一街一巷的净化美化到全县的经济发展,团结为美丽临潭注入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血脉相融、习俗相染,“民族团结一家亲”体现在临潭县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临潭进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各族儿女正在齐心协力、满怀信心,向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昂首前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