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来自1748公里以外的爱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12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每天一两个病人,剩余的时间都在做培训、教徒弟。”临潭各族患者对中医理疗知之甚少,县上医院也未设有中医门诊。因此,初到临潭挂职的李修强很闲适。
  “治好了几个同事后,人就慢慢多了。”病人们口耳相传中,天津专家开始忙起来。他很有耐心,对所有患者的首次问诊时间都在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并将所有人从第一次来到未病科时的检查治疗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大部分人都是由重体力劳动引发的,年轻患者迷恋手机的比较多。”厚厚三本诊疗日记中,他对甘南地区农牧村群众颈椎、腰椎、关节和肌肉劳损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类,根据患病原因,制定了灵活多变的治疗方案。身为医者,他理解病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尽力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
  来自迭部牧区的才巴姜在临潭工作不到一年,是电梯维护技术工人。诊疗日记上,他是从3月29日开始接受治疗的。“骶髂关节严重错位导致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近2厘米,加上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他看起来烦躁不安。”李修强清晰地记得,治疗初期,才巴姜甚至不愿意回答他的问题。
  为了与患者无障碍沟通,他主动找同事学习临潭方言,了解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习俗。
  “放松,不要紧张,翻个身……”
  “放心,治疗费不多,这个病能治愈……”
  “嗯,两个腿快一样长了,再坚持治疗两个月就差不多了……”
  治疗一个多月后,才巴姜的疼痛明显减轻,走路姿势也趋于正常。每周治疗三次,患者用生硬的普通话诉说着自己身体的细微变化,医生详细触摸患者病变处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块肌肉,告诉他下一次的治疗如何进行。这位来自天津的汉族中医大夫和甘南的藏族患者之间已经已经达成默契。
  每次做完治疗,才巴姜都会把床单铺整齐,欠身退出病房。这是他对医生发自内心的爱与尊重。
  因为工作原因,才巴姜一般在早上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前去医院。李修强就放弃了早点后的晨练,提前半小时上班,或晚一点下班。
  然而,他上班越早,病人们就来得越早。周一至周六,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以后,未病科的门口都有等待的患者。每一天,他都不会落下一个人。他说:“晚一点吃饭,晚一点休息都没关系,不能让患者等几个小时还做不了治疗。”
  五月底,在治疗进行到快两个月时,李修强接到天津的通知:挂职期满,回原单位上班。时间紧迫,容不得他与患者们一一说明。临走前,他将自己的心愿告诉了临潭县中医院院长李凡:“如果政策允许,我希望还能来临潭。”
  “在临潭,我觉得自己那么重要。”回到天津后,他心里念念不忘临潭的各族患者,收到了很多患者与家属的电话、信息。有的人在感谢,更多人在盼望。那些来自高原的信息,成了他再次来到临潭的精神动力。
  “我回到临潭了,可以继续为你治疗了。”7月11日,已经离开临潭在合作工作的才巴姜看到信息,热泪盈眶。李修强再次坐在临潭县中医院未病科诊室的办公桌前,像等待久别的亲人一样,满心欢喜。
  初冬,比往年温暖。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未病科诊室里,李修强语气温和地与病人们交流着。牵引、推拿、按摩、复位、扎针、艾灸……他与新徒弟胡启芬分秒不停地忙碌着。办公桌上,一条小金鱼在阳光下惬意地游着,见证着这间不足15平米空间里的温暖。
  此刻,这位天津大夫在距离故乡1748公里以外的高原上,温暖着别人,温暖着自己。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