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共奔小康 记者 王力 通讯员 连金娟
临潭县新城镇丁家山村。张六十四家的蘑菇棚里。 阳光照进棚里,非常温暖。几位妇女边拉家常,边采摘着蘑菇。 “多亏了张六十四,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采蘑菇的贫困户张大姐说。 张六十四种蘑菇,结束了新城镇不生产蘑菇的历史。他成立的临潭县川泉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共同致富。他的脱贫致富之路虽然艰辛,但最终迎来了生活的曙光:事业爱情双丰收。 新城镇丁家山村村民张六十四今年40岁。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张六十四被迫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他13岁时,就到青海打工。 “在青海的那段时间,我放过牛、卖过菜,为超市开过配送车,干了二十多年。” 张六十四没资金、没技术、没文化,只能出卖体力。 后来张六十四的父亲去世了,张六十四回到了家乡。 这次他不想走了,他想在家乡找到一条致富路。 张六十四志气是有了,可是致富路从哪里找呢? 2018年10月,省交通运输厅帮扶工作队了解到了张六十四的情况。得知他在青海打工期间,有种植蘑菇的经历后,就鼓励他发展大棚蘑菇种植产业。 在帮扶队解决了玉米芯、棉籽壳等原材料以及菌种问题后,张六十四在自家院中建起了占地80平方米的大棚。他利用自己在青海学到的技术,制作出了2000多包蘑菇菌棒。从投放蘑菇菌棒进棚那天起,他就在大棚里架起了火炉子,每天观察记录蘑菇成长所需的气温、水分等。在张六十四的精心呵护下,所有的菌棒都长出了蘑菇。看到自己亲手培育出的蘑菇时,张六十四觉得,好日子就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市场上的蘑菇都是从岷县运来的,售价在四块钱左右一斤。按这样的价格计算,张六十四的大棚一天出菇一百斤左右,一天也能挣个400多元,一年下来就能挣一万多元。 “如果扩大经营的话,还会挣更多的钱。”想到这里,张六十四干劲更足了。 扩大经营,资金从何而来?省交通厅驻村帮扶队在得知张六十四的想法后,决定给他提供五万元的帮扶资金。张六十四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新建了三个蘑菇种植大棚,安装了监控设备和温测设备。帮扶队联系了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为张六十四提供技术指导。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蘑菇的日产量达到了四百多斤。因为蘑菇的品种好,订单不断,供不应求。每天除去运输费和人工费,收入在六百元左右。张六十四也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能人。 “要特别感谢帮扶队。没有他们的帮扶,我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张六十四说。 2019年3月,张六十四在帮扶工作队的建议下,注册成立了临潭县川泉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张六十四积极吸纳周边的村民加入,带动了6户贫困户。 “现在党的政策这样好,张六十四又是个肯下苦的人,我相信我和张六十四未来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张六十四的未婚妻李兰芳说。 在试种蘑菇期间,张六十四认识了邻村丧偶的李兰芳。尽管李兰芳带着3个女儿以及八十多岁的老婆婆,但是两个勤劳朴实的人,在一年多的相互扶持中,筑牢了他们的爱情基础。 “今年年底,我们就办婚事,好好地把日子过下去。”李兰芳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党和政府搭建脱贫台,贫困群众唱致富戏。张六十四在寻求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传扬了“志智双扶感党恩”的佳话,在临潭县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