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由于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和张小娟接触。 张小娟大学毕业后,选择了扎根基层、服务家乡。那时的乡镇生活,远不比现在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但她却从未抱怨过工作的繁杂和艰辛,反而带领大家把枯燥乏味的乡镇生活过得有声有色。她精心策划了“魅力曲瓦·和谐城马”“美丽曲瓦·最美头沟坝”等乡村大舞台活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赢得了赞誉;她还专门组织了一场以“接访群众先讲情还是先讲法”为主题的趣味辩论赛,既让大家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了大量信访知识,又让乡镇信访接待工作的思路更加明晰;为了更好地提升曲瓦的知名度,张小娟再一次创新,创建了全县第一个乡镇微信公众号“wei.曲瓦”。就这样,张小娟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立志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坚定决心,以满腔的热情奔走基层一线,大到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小到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她都能和各族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对于群众的家庭人口、住房、收入以及需求等情况,她铭记于心,了如指掌,真正做到了“带着真情帮民需,怀着真情解民忧”,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各族群众的心坎上,绽放着基层青年干部最炽热的光芒。 舟曲,曾因“8·8”特大山洪泥石流震惊世界,这里山有多高,脱贫难度就有多大。张小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由于扶贫工作任务重,还没休完产假的她,就主动叫上婆婆带着自己3个月大的女儿返回乡里干工作了。大家经常看到的就是张小娟在办公室和宿舍之间、在工作和孩子之间来回奔忙的身影。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还不到四个月,面对任重而道远的脱贫攻坚任务,张小娟又一次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回到工作岗位,一直在忙碌、在奔走、在跋涉、在奋斗,在舟曲的各个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都留下了她一心为民、决战脱贫的坚定脚步。 提起张小娟,舟曲县江盘乡河南村的冯万顺几度哽咽,他至今记得,去年8月的一天,张小娟来他家入户时,发现他家的院子因地基下沉出现裂缝,就立刻与有关单位衔接、落实资金、帮他硬化院落。2016年,冯万顺的孩子因重病住院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外债。2017年冯万顺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小娟得知他家情况后,帮他制定了种草、林果、种药协同发展的脱贫致富计划,还派技术人员上门帮忙嫁接核桃树。在她的引导、激励和帮助下,冯万顺终于走出了贫穷的阴影。“张主任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真是没少操心。她鼓励我要学个技术、靠技能吃饭,把我们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啥都认真地记在本子上,想办法给我们贫困户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太可惜了!她是个多好的干部,当听到她因公殉职的消息时,村民们无不悲伤和惋惜。记得参加追悼会那天,大家都自发去送别张小娟。”冯万顺悲痛地说。 “整个舟曲,都在为最后的冲刺脱贫付出全部努力。无数的热血青年,奔赴脱贫攻坚一线,用脚步丈量舟曲的山水大地,以众志成城的力量和勇气,拉近了舟曲与小康社会的距离。”张小娟用这样的话道出了藏区干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铮铮誓言,也代表了广大扶贫一线干部数年如一日求真务实埋头苦干、脱贫攻坚时不我待的自我激励,至今读来,令人心生敬仰。这份敬仰,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干部,用无数个艰苦奋战的日子换来的,是一个朴实无华的藏族女孩,在心系群众、视民如亲、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中赢得的。追忆张小娟短暂却不凡的一生,她始终站在为各族群众提振精神、战胜贫困的最前列,兢兢业业履行使命职责、点点滴滴增进群众福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用无悔的青春践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和担当! 张小娟走了,人们无时不在深切缅怀着她。原《中国民族》杂志主编、中央民大85届校友梁黎在10月11日的微信朋友圈真情感言:“去年夏天,你曾陪过我下乡,合影照片上的你,笑容依旧!现在,你却离开了!山水与你同在,人们永远记得你付出的一切!安息吧,我的小校友!”她的大学室友乌兰得知小娟遇难的噩耗后,在朋友圈写道:“那次相聚还想着以后白头再聚首,没想到竟然没有以后!”中央民大学生李章权说:“我为有这样的学姐感到自豪,我会像她一样去服务基层,用自己的所学帮助家乡脱贫,她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十月的舟曲,被一片悲伤的雾霭笼罩着。送别张小娟同志的那天,整个舟曲都陷入了悲痛和惋惜之中!看着她那一双年幼的儿女,7岁的女儿怀中抱着母亲的遗像、3岁的稚子为母亲拄着风幡,两个弱小的身影在人群中蹒跚前行的场景,让我心如刀割、泪如雨下!“沉痛悼念张小娟同志”“小娟,一路走好”“张小娟同志为致富脱贫尽力,人民永记”……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整座城,都在挥泪送别一个人!一幅幅群众自发拉起的挽联和一行行惋惜不舍的热泪,见证了一名公而忘私的优秀青年干部在各族群众心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我们始终坚信:小娟,没有长埋于地下,而是永远活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循着这位最美扶贫人走过的足迹,舟曲人民一定会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战胜贫困、告慰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