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卓尼讯 近年来,卓尼县以加强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把推动农牧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者、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实带动者、落实乡村振兴的坚定践行者,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 党建+学习教育,打造乡村振兴“主阵地”。以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为抓手,严格执行县级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和包抓制度,通过包乡领导上党课、包抓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方式,由上至下有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制度常态化、规范化。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积极举办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暨基层党务干部素质提升班。大力推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工作,结合党员“冬训”和主题党日活动,高效整合“六大讲堂”学习资源,充分利用乡镇干部夜校、农牧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加强和深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党建+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根和基”。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理念,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凝聚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乡村振兴中的优势资源、重要平台和强大引擎。持续深化开展强基固本“五个一”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和领路人。从县直机关单位选派熟悉现代农牧业、群众经验丰富、工作能力突出的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汇聚起了众志成城拔穷根、促振兴的强大力量。坚持抓好贫困村党支部书记、涉农和扶贫领域干部能力培训以及贫困党员劳务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能力。 党建+产业增收,扭住乡村振兴“牛鼻子”。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和产业振兴的根本之策,推动党建工作和富民产业深度融合,把党建引领的作用体现到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上。持续发展牛、羊、菜、薯、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产业,逐步探索光伏发电、电商扶贫等新兴产业。引进扶贫车间产业链,利用龙头企业的纽带联结作用,把发展底子薄的贫困户作为就业扶贫攻坚的对象,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切实解决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能力不足、收入不稳定的问题。截至目前,通过整合资金建设扶贫车间、为贫困村和非贫困重点村补助产业资金等方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加快了乡村产业振兴步伐。 党建+绿色崛起,擦亮乡村振兴“新名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责、积极作为,“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工作、问题在一线解决”成为新常态。通过“党建+环境卫生整治”“党建+志愿服务”等各类载体活动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到环境革命的生动实践中。聚焦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难点区域,在精细管理、延伸触角、美化优化、全时保洁、恢复治理、严督实查上下功夫,实现了城乡环境“全天候洁净美”的目标。 党建+人才培育,立起乡村振兴“顶梁柱”。把人才培育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积极发挥技术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农牧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农牧村成为留得住人才、锻炼人才的热土。把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不断增强农牧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通过制定乡村人才引进计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产业补助资金、开展劳务技能培训等多项举措,将未就业大学生、务工返乡青年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紧抓天津市对口援建帮扶、省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等援建帮扶良好机遇,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通过挂职交流、异地培养、引进指导、本土发掘、基地共建等多种方式,逐步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党建+法治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保障线”。完善依法治村制度体系,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放到农牧村,坚持做到摸排对象、线索台账、处置措施、责任人员“四个明确”,从源头上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坚决抵制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不良陋习,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不断创新组织方式,畅通村民诉求表达通道,营造邻里互帮、村民互助、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坚持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村民自我教育、管理、约束和服务,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了安全有序、和睦和顺、守望相助的善治乡村。 (卓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