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 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9年12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坚持规划先行。我州先后组织编制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甘南州“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等规划,引领了藏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政策法规。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甘南州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努力建设“生态甘南”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甘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办法》等。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和规范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颁布实施了《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由制度上升为法律层面,从法治层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生态状况逐步改善。70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深化,甘南州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环境革命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以来,甘南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农牧村主攻方向,打响环境综合整治歼灭战,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全面革新了甘南藏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彻底革除了各族各界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打破了过去“脏乱差”的桎梏,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创新实践,让甘南的整体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初见成效。甘南州科学定位符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和人口分布,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总投资44.51亿元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06-2020年)》截止2019年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31.4亿元,建设定居点174个,定居游牧民14524户73708人;建设青稞生产基地25万亩;建设养畜暖棚14836座,核减超载牲畜92.4万个羊单位;培训农牧民2.14万人;治理草原鼠害1573.5万亩;治理流动沙丘3.55万亩,重度沙化草地10.69万亩,退化草原(黑土滩)116万亩;治理小流域125平方公里。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生态恶化得到初步扭转,草原生态保护得到明显改善,人口、资源、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和协调,水源涵养和补给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禁止开发区得到全面保护。目前我州共有28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和地质公园等被列入禁止开发区,总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34%。近年来总投资443亿元的《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总投资321亿元的《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甘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和《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先后获得国家批复。
  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到2018年底,全州实施了40个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合作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3.5%,全州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地下水监测点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10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4%,万元GDP能耗下降1.9%。全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96.87%。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甘南,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