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行走在帮扶路上
——记迭部县查居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海云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01月0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三赢 新局面


  记者 马保真
  
  沐风栉雨,寒来暑往,在九色甘南,迭山深处查居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冒着风雪、顶着严寒、风尘仆仆,行走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促膝谈心,嘘寒问暖,解难助困。
  几年来的辛勤奔波,不辞辛劳,就是这样艰辛的帮扶投入和矢志奉献,他白皙的脸庞渐渐变得粗糙黝黑了,结实健壮的身躯开始变得单薄憔悴了。他就是迭部县查居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杨海云。
把群众的口碑当做自己的奖杯
  2017年9月,州委组织部领导找他谈了话,表示组织决定让他去迭部县查居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领导的嘱托,他感到一份沉甸甸的重担压在了自己肩上,回家后,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始终有一个念头撞击着自己的心房,这就是要把组织的重任化作无声的行动,积极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绝不负众望,一定要勇敢地挑起帮扶的担子。
  他到村任职后,为尽快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重点,与驻村帮扶队成员一起夜以继日的对查居村2个自然村127户农户展开了为期100多天的“地毯式”入户摸底,尤其对45户精准扶贫户更是深入走访,多次调研。细与实、勤和谨是他做事的原则和工作抓手,贫困村如何发展是他考虑最多的问题,入户走访就属他问的最多最细,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琐碎小事,他都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他经常说:“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大事。”他总是从群众最亟待解决的事情入手,从细微入手,真正让自己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李江达二女儿由于腹膜炎、肠梗阻导致脓血性休克,赴外求医欠下20余万元的外债,杨海云在入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积极协调农村医保和民政大病救助,从政策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协调他的帮扶干部,协助销售自家的土猪和青稞酒。
  现在孩子的病彻底好了,眼前的困难解决了,李江达面对前来慰问的杨海云,流下了感谢的眼泪,“若不是孩子生病,我也不会成贫困户,现在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关心群众,有什么困难都给与帮助解决,我一定自己努力,把生活过好,不再仅仅依靠党和政府。”李江达坚定的眼神和话语,让杨海云所有的付出都觉得是值得的。
  一次次的深入群众,一次次的四处奔波,杨海云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诚反映着民意、用真心换得了民心。现在,时常听村里的老人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村党支部书记李斤江说:“你们来村里,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实实在在的事儿,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把民生事实当作帮扶的重任
  “把村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结合“三变”改革,确定贫困户如何入股,如何分红,如何获得收益……想好好干,不要说全村脱贫,就为查居村这几年的稳定发展,做出点应该做的贡献”。在杨海云在日记中写到。
  2018年1月19日。
  这几天,协调了县农牧局、县水电局、县供电公司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到村里对养殖场用地、用水、用电进行了现场规划、并拿出设计及预算。县直单位的也真辛苦,寒风凌冽,在查居村着光秃秃的山顶上一整天的在地里搞测量,做规划,养殖场一期建设的鸡舍地基15座,涉及村民28户,共计79亩左右的开荒地就在他们手中绘制。
  2018年2月11日。
  还有5天就过年了,村里的年味也渐浓,很多赴外打工的群众都回来了,在外读书的学生们也回来了。虽然天气寒冷,但过节的气氛很明显,村道里人也多了,冒烟的烟筒也多了。支书和主任带领着村干与帮扶队员一起一直盯在修路施工现场,赶着工程进度,养殖场的路也用了约20天时间终于在春节前贯通了。
  2018年2月23日。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到了村里,时不时有孩童在路边放鞭炮,群众普遍条件差,穿新衣的孩子不多。有时候仔细想想,像查居村这样在高山上,自然条件艰苦,人们经济条件很差的村庄在迭部县几乎是仅有的几个了,再加上村子大,人口多,想整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摆脱贫困面貌,真是谈何容易,还得继续努力啊。
  2018年7月3日。
  村子要发展,集体经济必不可少,但农户自身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更加不可或缺,怎样才能致富,在查居村这样自然资源匮乏、土地面积极少且坡度较大,而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地方,只有因地制宜,发挥自有经验和人们勤劳的优势,通过技术培训,予以正确引导,发展户内小产业,提升发展自身动力,从而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
  ……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扶贫干部额外付出很多。查居村地处偏远,沟壑纵横,三十八道弯全县闻名,前些年村里有群众在路上出了事,这件事也成了杨海云心里的一个结。解决道路不畅出行难的问题,让他到处奔走,积极争取项目。
  半年后,村道项目终于落实了,经过硬化后8公里的村道,从以前的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难心路变成了群众的幸福路,群众在脱贫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快了。
用真情换来群众的真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直以来,杨海云就是以这种执著的信念影响着村里的每一位干部群众。到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他详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在户内产业发展上帮忙出主意,想办法,结成“亲戚”,谋求脱贫。
  2018年,土鸡养殖合作社为查居村脱贫攻坚注入了发展活力和动力。合作社鼓励全体村民入股,实现抱团发展,不仅使效益最大化,也是查居村实践“三变”模式的有效途径。建成后,实验性的养殖了3000只土鸡,经过4个多月的饲养已全部售出,产生11.9万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给全村群众和贫困户进行了分红。2019年,经过一年多的经验积累,村集体土鸡养殖厂已经步入正轨,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奔小康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杨海云在帮扶中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服务社会,彻底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通过积极争取村干部和贫困群众外出培训学习以及邀请相关专家授业解惑等方式,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组织村干部和村致富带头人及村民代表赴河南大学和舟曲东山乡谢家村现场考察学习土鸡繁育及养殖技术,了解土鸡养殖的关键环节和技术,激发对发展土鸡养殖产业的信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帮扶的路上,杨海云牢记党的宗旨,时刻关注民计民生,用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架起了“民心桥”,铺筑了“致富路”,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捂热了群众的心田。
  记者手记:“脚上的泥越多,离群众们的心越近。”从机关到基层,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条件多么艰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党忠诚,牢记使命旨,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朴素情怀,在两年多的帮扶工作实践中,与群众处得更亲,贴得更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彰显了不忘初心,服务于民的时代风采。查居村能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在于有一个好书记好队长,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脱贫攻坚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经营主体盈利,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三赢”新局面。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