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爱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今天讲“坚持绿色发展”,已不再仅仅是工作层面上的要求了,而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中的一项硬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3个“坚持和完善”中,其中一条就是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我们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坚持绿色发展,就要高举时代旗帜,这面旗帜就是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这是指导经济绿色发展的最高方针,也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时代旗帜。党的四中全会公报中,阐述“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篇幅虽然不到200字,但是每一句话都是一项具体而实在的工作,都是要抓紧落实的艰巨任务。 坚持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就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守正与创新并举,这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定义,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守正,就是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牢牢守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好美丽的中国。但是,要做到守正,必须要创新,要学会用创新的思路,来解决“守正”的种种难题。一个企业来说,要坚持绿色发展,前提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只有创新先行,企业才能顺利地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升级换代,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各种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创造出新一代产品,促进国计民生的繁荣进步。 坚持绿色发展,就要理顺一个最基本的关键关系,那就是“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好比是人的两只手,缺一不可。要两手合力,就必须理念先行。譬如,企业在谋划企业发展时的任何决策,首先都要过好“绿色”这一关。一定要摒弃那种“先发展、再补课”“边发展、边补课”的短视思路,那些“老路”是走不通的。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在绿色发展上,绝不能“闯红灯”,打“擦边球”。 甘南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在交汇变迁中挺起的一座生态脊梁,更是丝绸之路文明与唐蕃古道文化在纵横辐射中留下的一笔人文宝藏。这里既有雄伟秀丽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的地形地貌,也有蜿蜒曲折的黄河首曲、错落别致的高山峡谷;既有纵横交错的水源河流、涵养生态的湖泊湿地,也有孕育生命的草原草场、镌刻历史的冰川遗址。 然而,回首曾经的甘南,虽然顶着“九色香巴拉”的光环,但“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传统陋习,一度使这片大自然恩赐的美丽山水黯然失色,城市里环卫管理形同虚设、环卫设施简陋不堪;城乡结合部灰头土脸、不伦不类,既是城市“排污场”、又是农村“垃圾站”;农牧村几乎与“环保”绝缘,生活垃圾基本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状态。尤其是“人畜混居”的积习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环境卫生的整体提升和群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成了阻碍甘南发展进步的“绊脚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拦路虎”。 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创新、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功能定位,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向全州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效,大打环境“翻身仗”,彻底整治“脏乱差”,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青山绿水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全面革新了甘南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盘活了全社会自信自强的动力源泉。2015年至2018年,全州文化旅游发展势头一路高歌猛进,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持续实现“井喷式”增长。在去年举办的“2019亚洲旅游产业年会”上,甘南州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荣获“2019年亚洲旅游‘红珊瑚’奖——十大最受欢迎文旅目的地”荣誉称号。坚持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中“守正创新”。 大力宣传“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性。我们要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让每一家企业都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树立一批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典型企业和典型人物。要大力推广他们的经验,以点带面,协助各级政府和各级商会组织全面提升绿色发展的层级和力度。在绿色发展中“守正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