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甘南日报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不必“三思”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20年04月0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三思


  
□安迪

  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中说:“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并举了一个例子,某人三改其诗,愈改愈谬,最后改得不成文理,袁枚感叹道:“岂非朱子所谓‘三则私意起而反惑’哉?”
  《论语·公冶长篇》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平时我们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似乎是肯定这样的做法,其实孔夫子当年并不赞同“三思”,而是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论语》不做解释。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引程子的话说:“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袁枚引的那句话并不是朱子说的,而是朱子引用了程子的话。朱子只是在后面分析了季文子的行为,接着说:“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程子解释《论语》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想得太多,过于谨慎,其实就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反而有问题。
  最欣赏《论语》这句话和程子解释的是废名。废名写过一篇短文《读朱注》,说他常读朱子的《四书集注》,给他带来甚大的喜悦。《论语》中孔子说:“再,斯可矣”,“你看这个神气多可爱,然而不是程子给我们一讲,我们恐怕不懂得了。” 程子的这段话,几乎成为废名做事的标准。他说:“我阅历了许多大人物,我觉得他们都不及我,因为他们都是‘私意起而反惑矣’,我则像勇士,又像小孩,做起事来快得很,毫不犹豫,因之常能心安理得了,都是程子教给我的,也是我读《论语》的心得了。”而且废名常常以此来反省自己的行为:抗战时期他在家乡避难,有个穷亲戚的小孩到他家来,他想筹点钱送给这个小孩,但转念一想,这可能会让那个小孩养成倚赖性。废名马上又用程子的话检讨了自己的这个念头:“我第一个想头是对的,应该筹点钱给穷孩子,第二个想头,其实就是‘三思’,是自己舍不得了。”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